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战史风云 > 战史风云
一“镇国之宝”30万大洋都没买走 日本人没抢走
admin2023-07-29【中国历史故事】人已围观
简介中国古代文明璀璨多姿,不仅是给中国,更是给世界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里,都有中国的古文物,在中国孱弱的时期,这些外国人对中国古文物一直充满觊觎。
中国古代文明璀璨多姿,不仅是给中国,更是给世界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里,都有中国的古文物,在中国孱弱的时期,这些外国人对中国古文物一直充满觊觎。
我们中国有一件“镇国之宝”,这个宝贝是无意中发现的,比起发现时更艰难的是藏匿它的过程,因为它被发现的时候是一九三九年,中国还在打仗,为了避免日本人发现这个宝物,大家带着它东躲。
吴培文是厦门大学声乐硕士学导师,他被誉为“护鼎英雄”,因为这个鼎他走入了大众视线。
后母戊鼎是现在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本来叫“司母戊鼎”后来改的名,这个鼎一开始是被吴培文的叔伯哥哥下地干活的时候发现的,他们家族用了三个晚上,将这个物件从十三米深的地下挖出来,直觉告诉他们,这个铜迹斑斑的大物件是珍贵的宝物,他们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件事情一定不能让日本人发现。
这个镇国之宝制造非常精细,它源于商代,鼎上刻着雷纹、龙、饕餮,象征着贵族王室的身份。
也有人说吴培文的哥哥不是在地里干活发现的,而是掘了人家的祖坟,也就是盗墓,他用洛阳铲探到几十米碰到一个很硬的物体,洛阳铲卷了刃,这才叫来村民帮忙。
后来他们果然挖到青铜器,吴培文知道青铜器是国之重器,十分珍贵,所以他们马上把鼎抬出来,连夜抬回家放在马厩里,挖好的坑用土填平。
几十个人抬着一个大家伙,这事不可能没人看见,消息传了出去,北京最大的古董商萧寅卿带着保镖来了,说愿意出30万大洋购买,30万当时是个天价。
萧寅卿说要把大鼎分解成八块,不然他也没办法搬运回去。众人弄了锯子、锤子,努力拆卸鼎,他们一边拼命干活,一边怕萧寅卿变卦,拆了半天只拆下一只耳朵。他们面面相觑,都不敢再拆了,怕拆坏了,萧寅卿说没带这么多钱,他们害怕他回家后钱不给了,所以决定不拆了,这鼎不卖了。
再者他们也很愧疚,觉得国家的文物,竟然让他们这么糟蹋了,于是吴培文将大鼎藏回马厩,鼎的耳朵给了他堂哥,让他保管。
抗战时期汉奸将这件事情说出去,日本人就到了村里来找这个宝贝,武官村的村民也很聪明机智,没跟日本人硬来,而是花钱买了个长得差不多的,刻着铭文的仿造品,将这个假冒的冒牌货放在马厩里,把真实的宝贝放在粪坑中。
日本人以为冒牌货的真的,再说他们也不愿意碰沾满粪的真品,青铜器就逃出生天。
日本人高兴的带着“冒牌货”走了,国家文物也得到了保护。
抗战胜利后,这个鼎成了某军官生意宴会的“座上宾”,这个重要人物很喜欢这个鼎,还想带走它,结果没带成,毕竟鼎太大了,运输不方便。
后来这个大鼎留在中国,并且保存完好。考古学家郭沫若很喜欢这个大鼎,忙着给它起名字,破译鼎上的文字,他认为鼎后的文字是“司母”、“司母戊”,结果错了,那个字根本不是郭老说的那样,所以郭沫若真是“毁文不倦”。
甲骨文记载,“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鼎腹内有一些铭文,通过铭文可以得知,大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祭祀他们的母亲而制成的。郭沫若认为,“司”是“祭祀”,所以是“司”,但其实这个字是“后”,意思是“了不起、受人尊敬”,“后”是“皇天后土”的意思。
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鼎后文字是“后母戊鼎”,最终这个名字被确立下来。
就这样,一个不会动的青铜器,历经沧桑,终于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成为国之重器。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