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战史风云 > 战史风云

追忆甲午战争

admin2023-12-13中国历史故事人已围观

简介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艘艘战船鼓着怒气航行,一名士兵一脸愤怒地站着,高喊着杀敌,双手紧握举至胸前 几十年来,上述英雄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永

\

 

   \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艘艘战船鼓着怒气航行,一名士兵一脸愤怒地站着,高喊着杀敌,双手紧握举至胸前……

  几十年来,上述英雄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永恒的英雄梦想。 这就是电影《甲午战争》。

   “这一天,世界将流泪,你们将增强海军的力量!”

  来自梦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美丽的憧憬,有很多色彩斑斓的梦想,有的关于友情,有的关于爱情,甚至还有让人兴奋的英雄梦。 这些都被称为梦工场电影产业乐于表达的内容,就是不断地创造和实现梦想。 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光影,将遥远而模糊的梦境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真实视听体验。 梦工厂这种独特的功能使得一部优秀的电影往往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与新国家一样,中国电影业也经历了彻底的转型。 革命、爱国、英雄主义成为新时代影视作品的主旋律,一批相关题材的影片涌现。 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众多展现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题材的影片中,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并于1959年上映的彩色历史故事片《林则徐》犹如一股清新的气息。空气,给世界带来清新的景色。 感觉。 独特的故事情节,加上演员们的出色表演,立即引起全国轰动,赢得满堂喝彩。 人们开始注意到,传统理解中的晚清黑暗黑暗的封建时代,其实也有耀眼的亮点和铁一般的英雄。 在电影的带动下,广大民众对中国近现代史乃至更远的历史更加关注和感兴趣。 成为一时的时尚。

  电影《林则徐》的成功给人们带来了榜样和启发。 当时,中国另一个重要的电影制作基地——北方大地的长春电影制片厂顺势而为,决定拍摄一部近代历史题材的电影。 这个故事被选为1894-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当时并没有被公众很好地理解,还比较不受欢迎。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其实自晚清以来学术界就一直在进行。 晚清民国时期的研究 基本上,自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抗日战争的研究就越来越受到重视:1954年,第一部抗日战争论文集问世。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抗日战争》; 1955年,北京和上海分别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名为《抗日战争》; 1956年,出版了对抗日战争史研究有重要作用的七卷本基础史料集。 作为学术走向大众的重要途径,1958年,《电影文学》杂志发表了叶南、席农、陈英等人集体创作的电影剧本《甲午海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反响。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新片剧本的原型就来自于此。

   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正式筹备拍摄。 影片剧本在原著《甲午海战》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影片最终定名为《甲午风云》。

   1960年4月,春暖花开之际,由林农执导、李默然主演的《甲午战争》在北方重要军港大连正式开机。 这是继《抗战》之后,世界上又一部反映1884-1894年中日战争的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讲述1884-1894年中日战争的电影。

  电影中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894年夏天,当时中日两国因朝鲜问题发生冲突,局势日趋紧张。 与电影原型剧本《甲午海战》相比,《甲午风云》重点讲述了中日凤岛之战和黄海两大战役,《甲午海战》剧本中最后一场威海保卫战”,以及刘公岛的军民战斗。 上山抗日、打游击的故事被删掉了。

  修改后的《甲午战争》剧本整体更加简洁精炼,主题更加突出。 它一改原作有些直白的叙事方式,重点讲述了抗日战争史上北洋海军“致远”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强调邓世昌的高大形象,与之相对应的,还特别突出了北洋大臣李鸿章、“定远”舰舰长刘步蟾、“济远”舰舰长方伯谦等,作为相反的例子。 影片名为《甲午战争》,其实叫《邓世昌》更合适。

  整部影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丰岛海战、李鸿章检阅海军、黄海海战。 邓世昌的故事就融入在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之中。

  影片一开始,在詹云即将抵达的刘公岛,北洋海军上将丁汝昌召集全体舰管领导,商讨护航“高升”号运兵舰等事宜。 邓世昌与刘步蟾等在课堂上辩论。 当丁汝昌海军上将本来已经支持护航时,却因为北洋大臣的电报而取消。

  随后发生的丰岛海战表明,“济源”舰首领方伯谦贪生怕死,不顾参谋舰、运兵船,打着白旗出逃,而爱国水兵王国成和其他人则自发张开尾巴,击退日本军舰“吉野”号。

  丰岛海战后,“济源”舰舰长方伯谦谎报军情,居功于尾炮击退敌人的能力,并开除了内线王国成。 经过一番波折,王国成加入了“致远”舰,成为一名水手,并向上司邓世昌如实汇报了丰岛战役的情况。 邓世昌对此事义愤填膺,在海军上将丁汝昌为方伯谦举行的庆祝大会上揭露了丰岛战役的真相,更加明确地划分了邓世昌与爱国水兵、刘步蟾、还有方伯谦。

  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加入了邓世昌去见李鸿章,抱怨海军需要采购更多军火,被李鸿章驳回; 李鸿章视察北洋水师,“致远”舰发现炮弹内确实有沙子。 邓世昌向李鸿章汇报此事,要求处置。公寓里充满了担忧和愤怒。 进一步凸显了邓世昌性格的高大,以及他与投降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的鲜明区别。

  作为影片的尾声,影片《甲午风云》的最终故事是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黄海海战。由于刘步蟾贪生怕死,下令更换信号灯擅自使整个舰队成横向队形,导致北洋舰队惨败。 “致远”舰舰长带领邓世昌力挽狂澜,重创敌舰。 由于弹药耗尽,他最终选择与日本军舰“吉野”号同归于尽。

  黄海汹涌的波涛上,“致远”舰带着邓世昌召集全船官兵,影片在“撞沉‘吉野’”的大合唱中达到了高潮。 鱼雷过后,不幸被第三枚鱼雷击中……

   1962年,电影《甲午战争》拍摄完成并全国上映。

  剧场里的灯光渐渐熄灭,声音归于寂静,舞台上的幕布缓缓退去,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 伴随着一曲悲壮的民族音乐,1899-1899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事件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电影与历史

  《甲午战争》一经上映,立即轰动全国。 尽管被禁,但当它在20世纪80年代再次上映时,仍然一如既往地令人印象深刻。

  从这部电影开始,原本仅限于历史学家研究的1894-1899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历史,开始被大众所了解。 邓世昌开始成为公众熟悉的英雄。 1894-1896年甲午战争的故乡威海也因此而闻名。 相关炮弹中填满了沙子,“致远”舰飘扬白旗、水手们用大炮克敌制胜、“致远”号与“吉野”号奋勇相撞等海战故事也被记录下来。达到了大家都知道的程度。 但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关于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的新研究揭示,在电影《甲午战争》中,除了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在黄海海战中英勇冲撞日舰,虽然部分主要情节有史料可查,但片中其他很多故事与史实相矛盾。

  第一个批评本片历史失实的人是齐其章先生1963年撰写的影评《论‘甲午战争’的得失》,主要表达了对《甲午战争》中刘步蟾负面形象的反对。电影。 。 近年来,随着对1889-1899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不断进步,以及爱好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1899-1899甲午战争》的批判《1899》的数量也有所增加,甚至有人抱怨影片中存在某些不准确之处。 质疑邓世昌历史地位的现象。

  客观地说,《甲午战争》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与电影剧本本身的创作和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 历史剧与普通作品不同,因为剧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在历史中存在和发生过,并且可以在历史档案中找到相应的佐证。 因此,创作此类作品的首要标准就是严谨。

  然而,剧本作家和历史学家属于两个学科。 史学家追求尽可能地还原历史,所有对历史事件的讨论都必须有可靠的依据,而剧作家则追求故事的戏剧效果。 很多时候,历史剧的创作只是以历史研究成果为支柱。 为了“充实”人物和故事情节,剧作家会写一些他们认为“合理”的故事。 结果,剧本中真正有史料依据的情节往往被观众忽视,而编剧自己创造的生动故事却被当作历史事实,随舆论一起传播,最终以假乱真。成为现实。 更严重的是,被发现大量故事是编剧创作的,这让公众对一些原本是史实的主要情节产生了怀疑,也相信它们也是编剧创作的。 时至今日,上述问题仍然是中国历史影视作品中的普遍问题。

  《甲午战争风暴》中,除了丰岛海战中方伯谦插着白旗逃走,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号与“吉野”号勇敢碰撞,这是一个历史事实。 其他如邓世昌与刘步蟾、方伯谦的辩论、水手王国成被方伯谦劝下船、邓世昌向李鸿章汇报等,都是编剧创作的内容。

  电影《甲午战争》的另一个问题来自于剧本所参考的历史研究成果。 20世纪50年代,对新中国甲午战争史和北洋海军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的许多成果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不断修订。 《甲午战争》中许多根据那个时代的历史研究成果所写的情节在今天看来是完全错误的。 最明显的就是北洋海军“镇远”舰司令员刘步蟾的形象。 剧中刘步蟾的白脸反面形象,明显受到当时影响广泛的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可以在范的作品中找到,比如“刘步蟾违反约定的队形,发出信号,让舰队横排,主力舰居中。他是一个卑鄙的胆小鬼,试图留下来”在中心以避免枪击”等等。

  《甲午战争》的拍摄已经有近半个世纪了。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对这部电影可以有很多批评,但我们绝不能把它当作任意批评的对象,因为它属于它所创作的时代。 《甲午战争》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向今天的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几十年前,一部电影瞬间普及了一直锁在柜子里的历史成就,发挥了单纯学术研究无法达到的重要作用。 几十年后,这部影响了几代人、让英雄梦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激荡回响的电影已经老了。 我们期待新时代的“甲午战争”能让黄海波1894年陶商的英雄故事继续感染新一代中国人。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