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世界历史故事 > 世界历史故事
介绍详细战争英缅三次
admin2023-12-18【中国历史故事】人已围观
简介缅甸,这片位于南亚和东南亚交汇处的土地,曾经是16世纪初至17世纪70年代欧洲殖民者争夺的焦点。它是连接两国的纽带,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18世纪中叶,英国占领印度之后,
缅甸,这片位于南亚和东南亚交汇处的土地,曾经是16世纪初至17世纪70年代欧洲殖民者争夺的焦点。它是连接两国的纽带,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18世纪中叶,英国占领印度之后,从此觊觎缅甸,并多次前往缅甸进行谈判。他们试图迫使缅甸与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此进行侦察活动,并积极为他们的殖民扩张做准备。而19世纪初,英国逐渐在印度站稳脚跟,为了打通印度与英属马来半岛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以及打开从西南侵略中国的大门,他们的侵略矛头也随之指向了缅甸。
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时间里,英国殖民者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最终侵占了整个缅甸,以此扩大了他们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殖民侵略。而第一次英缅战争则是在1824年至1826年。
英印殖民当局为了制造发动侵略战争的口实,挑起了阿拉干、曼尼普尔、卡恰尔和阿萨姆等地区的事端,严重恶化了边境形势。随后,他们以缅甸出兵卡恰尔并攻击有争议的内夫河口刷浦黎岛英守军为由,威胁英属印度的安全,借此对缅甸发动了第一次侵略战争。
英军入侵缅甸分为三路:第一路进入北方的阿萨姆地区,第二路进攻西南部的阿拉干地区,第三路从海上进攻缅甸南部。在阿萨姆地区的战争,英军在面对缅军顽强抵抗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然而在阿拉干方向,缅甸班都拉将军率领下的军队,于1824年5月初,跨越内夫河,主动进攻英印吉大港地区,攻下了重镇拉特纳帕兰和拉木。
此时,英国殖民当局深感震惊,唯恐缅军趁胜追击吉大港,于是急忙调兵增援。然而,从海上进攻缅甸的英军在5月间攻占了仰光,缅甸主力奉命返回南下。这使得阿拉干战场形势转向了有利于英军的一面。英军转变防守为进攻,最终于1825年3月攻占了阿拉干首府。紧接着,他们控制了更多的土地,占领了缅甸大片区域。
英军在一次恶性的侵略战争中,企图夺取缅甸的全部领土。他们的主要战术之一,是从海上进攻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
1824年的5月9日,一支庞大的英军舰队,由66艘战舰和1.1万人组成,从安达曼群岛出发,向缅甸南部沿海进发。他们乘缅甸主力军尚在西部边境地区,南部沿海部队力量空虚的时机,在仰光登陆,并攻占了该地区的城市,如仰光和勃古。这使得他们从南面直接威胁到缅甸中心地区。缅甸政府十分担心,赶紧调派部队据守仰光以北的阵地,并召回班都拉将军领导的军队回师南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缅甸军队面临了一个艰苦的挑战。他们翻过大山,穿过丛林,经历了暴雨和酷热,最终在11月回到仰光的前线。然而,在12月1日,班都拉将军率军向驻扎在仰光的英军发起总攻。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太大。缅甸军队最好的武器就只有18世纪的滑膛枪。在这种情况下,英军尽享着充足的休息和补给,加之英军增援部队陆续到达,使用优势兵力逐渐蚕食缅甸军队的有力反击。缅甸军队几次进攻皆告失利,伤亡惨重,最终不得不退守在仰光西北地区,并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军沿着伊洛瓦底江北上,希望能够劝降班都拉将军。但是班都拉将军不为所动。因此,他们对缅甸军队的阵地发起了猛攻。
班都拉将军亲率军队奋勇抵抗,但是,由于缅甸军队的武器和管理水平差劲,英军最终获得了胜利,并取得了阿拉干全境的控制。
在一次残酷的侵略战争中,班都拉将军在指挥战斗时不幸中弹身亡,缅甸军队陷入了混乱。英军趁机攻占了缅军的阵地。然而,由于进入雨季,英军不敢继续向北推进,于是在4月3日占据了卑谬。
班都拉将军的死亡和英军不断入侵缅甸腹地,动摇了缅甸统治者对于与英国抗争的决心。缅王接受了议和派建议,于9月派人与英方进行谈判。但是英方却提出了割让领土、赔偿等苛刻的条件,这引起了缅方的义愤。
随后,缅政府重新组织了一支由1万多人组成的部队,于10月向英军卑谬发起猛攻。虽然缅军给了英军有力的打击,但随后英军却迎来了大批援军,缅军最终遭受了失败。
1826年2月,英军长驱直入,占领了蒲甘,逼近了缅甸首都,缅甸政府不得不接受英方的谈判条件,并于2月24日与英殖民者缔结了和约。按照条约,缅甸不得不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地给英国,并赔偿100万英镑的赔款。这场战争给缅甸各族人民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灾难,使缅甸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尽管英国殖民当局取得了进一步入侵缅甸的成功,但是在缅甸人民的顽强抵抗下,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统计,侵略缅甸的英军及其支援兵力达4万多人,约有1.5万人在战斗中牺牲。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成千上万的士兵牺牲在了战场上,而这场战争的费用高达1300万英镑。
第二次英缅战争始于1852年。英国殖民当局在第一次英缅战争的胜利后贪欲膨胀,不满足于获取割地赔款,更想通过掠夺经济利益来达成目的。由于多次与缅甸进行的商约谈判未能达成协议,英国以缅甸整治仰光港口、惩处英商违法犯罪活动为由,派遣舰队进攻缅甸沿海地区,并掠夺缅甸商船,杀害船员,炮击岸防工事,并对缅甸政府施加压力。缅甸拒绝了英国不合理要求,英国将领戈德温于4月率领2万余人向缅甸发起进攻。不同于第一次英缅战争中积极抵抗的缅甸政府,这一次的缅甸政府反应较为被动,导致英军仅花费8个月就占领了整个下缅甸地区。然而,缅甸各族人民不甘接受英国殖民统治,展开了长期的抗争。最终,英国花费了5年的时间才控制住这一地区。1862年,英国合并了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个地区,组成“英属缅甸”,并加强了对缅甸的殖民统治。
1885年,英国殖民者在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后,加强了对下缅甸的殖民统治。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为了扩大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竭力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列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英国殖民者为了将缅甸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防止其他国家的插手,于1885年10月22日以缅甸政府处罚英国商人孟买缅甸贸易公司贩运柚木偷税漏税活动为借口,向缅甸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虽然缅甸政府在11月9日部分答应了英方的要求,但是早已准备好的英军仍然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1月14日,装备精良的英军1万多人,沿着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发起了进攻。由于缅甸政府没有必要的思想和军事准备,英军未遇到太大的抵抗,仅花费了14天就占领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上缅甸被宣布为英属殖民地。英国殖民者的强行侵略引起了缅甸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的抗英斗争此起彼伏。,缅甸人民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发动了各地的抗英斗争,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然而,英军占领曼德勒后,增兵4万人,花费巨额军费,花了10年时间才压制下缅甸的抵抗。在这场反抗中,中国人民也曾协助缅甸,派遣腾越都司李文秀到缅甸了解战况,并率部参加抗英斗争,最终壮烈牺牲。
英缅战争对缅甸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中断了缅甸封建王朝的独立进程,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被英国大量掠夺资源,贸易、经济等方面遭受重创,扩大了殖民侵略。从三次英缅战争的进程来看,缅甸的落后和英国殖民者的技术和经济力量确实不可忽视,然而,缅甸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指导上的失误。首先,缅甸的统治阶级缺乏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勇气和决心,未能组织有效的抵抗。第一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能够积极备战,组织抗击英军入侵,但随后政府内部分裂,互相攻击,缺乏统一的决策,导致第二次和第三次英缅战争的失败。
在三个方向上,缅甸人民勇敢地抵御英军的侵略,英军遭到了重创,被迫长达两年的战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占领了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地区。然而,在这场战争中,缅甸政府内部始终未形成一致的意见,总是幻想侵略者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在英军进攻的紧要时刻,主和派占了上风,使缅甸政府丧失了继续抵抗的信心,只能签署投降协议。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表现得更为软弱,既没有必要的思想和军事准备,也缺乏实际组织大规模抵抗的能力,只能妥协苟且。结果,英军在两次战争中分别只用了8个月和14天就占领了下缅甸和上缅甸。而战后,英军花了10年的时间才平息了各地的抗英游击战争,从反面说明了,如果各族人民能够有一个坚强统一的领导,规模浩大的抗英斗争一定能够打败英国侵略者。
其次,缅甸统治者在战略上顾此失彼,缺乏统一的运筹能力。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英军以英属印度为基地,声东击西,先在阿萨姆挑起战火,给缅甸造成干扰,然后又在盘谷地区发动进攻,使得缅甸军队无法集中力量进行有效阻击。而在第二、第三次英缅战争中,缅甸政府对英军的进攻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只是固守城池,缺乏组织大规模抵抗的能力。这些政策上的失误也让缅甸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英军在缅甸南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仰光,其间,他们吸引了缅军主力于西线,乘缅甸南线兵力空虚,利用海上优势,在南部沿海登陆,一举拿下了仰光。此时,缅军集结了6万多人的部队,班都拉率领下主动出击,在吉大港地区攻占了两个重镇,使敌人备受恐慌。
此时,如果缅甸政府能在南线牵制英军的同时,集中主力部队向吉大港和孟加拉方向进攻,就能扭转被动局面。但缅甸统治者却不识时务,将主力调回南线。这支6万大军要翻山越岭、行程500多公里,用了4个月时间,这段时间英军却得以调整部署,增援仰光方向,以武器装备的优势、以逸待劳,很快成功击退了缅军的进攻。缅军这次伤亡超过5000人,而英军只损失了不到400人,使缅方在军事上遭受了严重打击,已无力挽回败局。
最后,缅甸统治者对英国殖民者的侵略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漠视和脆弱的戒备。英殖民当局为了扩大殖民统治,总是以各种手段渗透、侵略缅甸,而缅甸统治者却没有足够的警惕和戒备,无法有效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导致英国侵略者得以顺利入侵并占领缅甸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为了扩张殖民统治,利用各种和平手段如谈判、经商、探险等深入对方境内进行侦察、间谍活动,为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缅甸政府却缺乏针对这些手段的防备,给了敌人可乘之机。早在1795-1811年,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6次派遣使者进入缅甸,一方面企图逼迫缅甸当局签订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深入了解缅甸社会情况,积极为英国对缅甸殖民扩张出谋划策。第一次英缅战争后,英印总督派大使前往缅甸,利用其可参加缅王早朝的特权,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缅甸统治集团内的大量情况,并组织间谍活动,为英国进一步扩张提供了重要情报。英印政府占领下缅甸后,加紧向上缅甸渗透,英印驻缅甸总督亲自率代表团到上缅甸访问2个月,虽未达成协议,但收集到了大量缅甸的经济、交通、资源和气候等重要情报。
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后,英军凭借事先准备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缅军要塞分布和地形图作战,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加剧了缅甸失败的不可避免性。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