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战史风云 > 战史风云
马陵之战后魏国实力何以迅速荒芜
admin2023-12-21【中国历史故事】人已围观
简介历史证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乱拳确实打死了老师傅。魏国在被列强簇拥下倒下的道路上,马陵之战是致命的一击。然而,从魏国兴衰所学到的经验与教训仍具有深刻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历史证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乱拳确实打死了老师傅。魏国在被列强簇拥下倒下的道路上,马陵之战是致命的一击。然而,从魏国兴衰所学到的经验与教训仍具有深刻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历经春秋的晋国被瓜分之后,战国时期各大列强逐渐崛起。虽然在理论上每个国家机会均等,但为何面积狭小、仅分得晋国1/3领土的魏国能够持续强大半个世纪?原因可分为内外两方面。
外在因素——主要竞争对手所遇问题。
三晋之中,原本实力最强的是赵氏,曾独霸一方,击败过韩、魏,史称“北有代,南并智氏,强于韩、魏”。然而,堡垒从内部崩溃。赵襄子去世之后,赵国陷入了持续数十年的权力斗争,风云际会。赵桓子驱逐赵献侯、篡位自封;桓子去世后,他的儿子赵武继续在国家内部进行杀戮和权力争夺,甚至被历史学家称为“战国第一凶君”。
曾经,历史的进程被赵国内部的权力斗争所阻碍,赵子胥被所属人所杀,赵献侯不得不被接回。在赵敬侯的任期内,公子朔曾勾结魏国,试图袭击邯郸。20年后,又发生了公子绁与赵肃侯夺位事件。
至于东边的齐国,正处于历史性巨变之中。田氏代姜掌管下的齐国,为了消化内部问题、获得各诸侯的承认,不得不对外战略收缩。正因为魏文侯的帮助,田和才获得了周安王的正式任命。
南边的楚悼王曾沿中原进攻,多次进攻周、郑、韩。特别是在吴起致力于推行变革时,楚国强大到可以四面出击,"诸侯皆患楚之强"。然而,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杀还推翻了变革,楚国也因此刹车。
与赵国类似,西边的秦国长期处于深陷于内部纷争中。曾经,秦怀公被庶长晁等人迫害,秦惠公的儿子秦出子也被庶长改变杀害。直到秦献公时期,秦国才逐渐见芝士。
这两个贤君是魏文侯魏斯和魏武侯魏击父子,相比其他国家的权力斗争和混乱,这两位国君都表现出了罕见的优秀摆姿态,在内部发展和外部扩张方面奠定了魏国强大的基础。
这三个改革是指魏国率先进行的变革,其中包括:废除家族世袭制度并奖励战功,在李悝的《法经》的带领下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在经济方面实行新的税收政策,保护农民和鼓励生产;吸引和培养人才,河西学派的繁荣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人才培养模板,魏武侯也被公认为新型的军队培养的典范。
经过两代人的不懈努力,战国初期的魏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甚至能以强有力的力量压制秦国。
当其他国家纷纷失利时,魏国却以强势表现出現了優越的“我醞中流我独醒”的態度,向着黃金时期迈进。魏国的强大,归结为两位贤主和三个重大变革的功劳。
两位贤主分别是魏文侯魏斯和魏武侯魏击父子,他们是罕见的优秀君主,相對于其他國家的混亂和权力斗争,他們在國內發展和對外擴張方面都奠定了魏国强大的基礎。
三个重大变革是指魏国率先进行的变化,包括废除家族世袭制和奖励战功,李悝的《法经》开创时代之先河;在经济上实行新的税收政策,保护农民和鼓励生产;吸引和培养人才,河西学派的繁荣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人才培养模板,魏武侯也被公认为新型的军队培训的典范。
在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战国初期的魏国变得国富兵强,甚至有能力以强有力的力量压制秦国,甚至打敗了齊國和楚國。即使在魏武侯死后,当魏国爆发了夺储之争时,魏惠王的前期仍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公元前356年,被称为“鲁、卫、宋、郑之君,皆朝于魏。甚至在桂陵之戰落敗后,魏惠王仍能“乘夏车,称夏王,朝天子,天下皆从”。
但是,有时候是盛极必衰。当时的魏国危机重重,其原因可以总结为“先天不足的地缘、后天失策的战略布局”。 魏国的最大缺陷在于它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原核心,被秦、楚、齐、赵包围,是一个典型的四战之国。对于四战之国的对外战略,《商君书·兵守》有段经典论述:“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
在魏文侯、武侯时期,魏国的对外攻势集中在对西线的秦国上。收复河西之地后,设立西河郡,并有传奇军事家镇守,以保持强悍的高压态势。这是魏国占据中原第一强者的战略性举措,也是秦国“至暗时期”。而后来的秦孝公也愤怒地抱怨:“三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当时魏国的战略大体是与赵韩团结,压制齐楚。
如果魏国保持以西线为扩张重点,在山东打拉结合,保持稳定,以其强大的国力可能就不会有秦国什么事了。但是,随后魏国却走了另一条路。
首先,由于魏武侯的猜忌,吴起投奔楚国,楚国的实力急剧增长,其扩张也更加狂猛。同时,励精图治的秦献公也竭力向东出击,在与三晋的战争中胜败参半。而魏国却放弃了对西线的发展,向东扩张,试图与楚国抗衡,在此过程中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失。
西线问题悬而未决,而后,魏武侯去世,魏国陷入内讧。魏惠王不知是因为报复前来趁火打劫的赵、韩,还是出于其他想法,无视西线的危机,相反,将扩张重点放在了东方。
然而,魏惠王自己也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君主,经过几年的努力,魏国迅速走出内讧阴影,并进一步奠定了中原战国大国的地位。
在公元前354年,魏国调集重兵进攻赵国都城邯郸,历经一年成功攻破。一个万乘之国能够击败另一个万乘之国,这是自战国以来最为辉煌的战功,魏国的绝对实力高人一等,无愧于琳琅满目的荣耀。但是,这也让魏国成为了众矢之的,面临着各个方向的打击。
正当魏军攻下邯郸的同时,秦军趁机占领少梁,斩杀魏军七千人。此后,楚将景舍和齐将田忌纷纷从南、东两个方向前来援救赵国。然后是“围魏救赵”,魏军在桂陵大败。
即使如此,魏国的实力仍然没有遭受到致命性的打击,其战略地位仍旧居高不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的地缘劣势和失策的战略布局,最终导致了它的衰落。直到公元前252年,“秦大良造卫鞅伐魏,诸侯围魏襄陵”,眼见各诸侯疯狂地加强围攻,魏惠王不得不吞下嘴里的肉,最终在与赵国漳水结盟后撤出邯郸,使得魏国失去了这一重要战略据点。
这一惨痛的教训表明,列强不能允许一个新的统一的晋国兴起,魏国一统三晋的战略难以实现。但是,魏惠王并不气馁,经过十年的调整,他再一次出手。公元前341年,魏军轻易地击败了赵、韩联军,形势一片大好;与此同时,齐国也再一次出兵,派孙膑率军对魏进行攻击。
然而,魏国早已有所准备,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仓促回救”。得知齐国出兵后,魏国调动了主力,在太子申和庞涓的领导下,试图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击溃齐军,并断绝赵、韩的意图。
可悲的是,孙膑的战术博弈胜了一时,但在马陵之役中,魏军遭受到重大的打击,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但这并不是终点。
随后的一年,魏国陷入两线作战:商鞅大败公子卬的魏军,进攻河西;出于躲避秦国的攻击,魏国的都城从安邑迁移到了大梁,同时赵、齐联军强力进攻,魏军屡次败北。随后,在公元前338年,秦军在雁门再次大破魏军,魏将魏错被俘。
在一连串的打击之后,魏国丧失了领土和主力,彻底从中原的强国宝座上坠落。公元前334年,齐、魏两国在徐州相王,魏国实际上承认了齐国在崤山以东的霸主地位。
自那时起,魏国长期被秦国不断削弱,在痛苦中被迫走向灭亡。这个由盛转衰的历程充分说明了两个道理:首先,国家战略问题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不可四面树敌;其次,贪图一时的胜利和战略失误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如此可见,任何国家在战争中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和谨慎。其二,人才是最重要的竞争优势。要不是陆续错失了吴起和孙膑这两个杰出人才,魏国又怎么会堕入如此狼狈的境地呢?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