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神话故事 > 神话故事

浅谈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

admin2023-12-22中国历史故事人已围观

简介概括: 《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话,其中洪水神话源远流长,在当今社会闪耀着独特的魅力。 这些洪水神话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共工洪水成

概括:

《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话,其中洪水神话源远流长,在当今社会闪耀着独特的魅力。 这些洪水神话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共工洪水成因神话、相柳洪水、鲧、禹治洪水、应龙助洪水神话。 通过对洪水神话的分析,并有考古资料、其他文献和地理知识的支持,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洪水神话是真实的。 而且,这些洪水神话在当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精神、科学、民俗等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 洪水神话; 当代价值

一、《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

《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极具离奇性和想象力,但另一方面,它们也是历史的影子。 我们把神话视为古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浪漫的自我诠释,也是对神秘自然现象的主观解读和自由想象。 我们将《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关于共工水灾成因的神话。 《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之臣项尧,身周有九蛇,食九土,所食所食,水之源泉。无苦为苦,诸兽不能与之相处。禹灭水,杀相友。其血臭,不能成谷。其地多水,不能居住。” [1] p489 鳐鱼是一种外表凶猛的怪物,它拥有强大的能力,使人无法正常生活。而在《山海经·海外京经》中还记载了“共工大臣相柳,有九个头,吃九座山。 相柳到的地方就是则西。”[4] p279 我们大胆假设相柳就是相游。当时的大洪水是九头巨怪相柳凭借一己之力到处作恶,被禹杀死的。相柳是共工臣子,《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山连昆明,有共工台。 射之者不敢北射。”[4] p295 共工所住之处,即使是涉世未深的人也不敢前去。可见,在先祖眼中,共工也是凶恶的。上述讨论表明,共工有着近乎凶恶的一面。与洪水的关系。

(2)防洪神话故事。 《山海经·海内经》是这样记载的:“洪水肆虐,鲧偷盗皇帝息土填洪水,不等皇帝命令。皇帝命祝融杀鲧于鱼角。鲧复活了。”禹,皇帝命禹铺土,定九州

岛。 [4] p536 大禹除了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还成功地治理了洪水。 又杀了恶相柳,使土地得以播种。 例如《山海经·大荒难经》记载:有山名桥土山,绿水贫。 有山有云雨,禹攻山有云雨。”[4]p432-433《大荒北经》“禹杀了宰相刘,血流得五谷皆不能种植的。 玉厥、三仁、三巨,算为池,帝王算为台。 [4] p489 除了鲧、于的治水英雄,还有治水英雄河伯。 龙。 其一称为忠诚深渊。 [4] p349 河伯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乙,又名“丙乙”。 ,望向河水,只见一条脸色洁白,身躯修长的美人鱼走了出来,说道:“我是河水之灵。” 授予河图,又在深处。 ” [2] 河伯将河图献给大禹,大禹据此成功治水。间接地说,河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应龙助长洪水。 《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出兵攻打黄帝,黄帝命应龙攻取冀州荒野。应龙引水。蚩尤请风伯御史制重。”风雨,雨停了,他就杀了蚩尤

尤其。 [4] p491 蚩尤之战关键时刻应龙积水,使黄帝由被动变为主动。 应龙不仅帮黄帝杀了蚩尤,还杀了夸父。 《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夸父,遂南下杀之,故南雨多。”[4]p480-491 综上,可以由此推断,南方的洪涝灾害可能与应龙有关。

2. 洪水神话的推迟分析

将《山海经》中的这些洪水神话与一些历史文献对比,不难发现,在时间、地点、人物、内容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重叠。 例如,关于大洪水的原因,《淮南子·天问训》记载:“昔共工、颛顼争帝,怒触不州山焉;地不服东南。” ,故水尘归燕”。 [3]《史记·司马镇部三帝》记载:“诸侯有共工氏族,任用强横而不称王;以水驱木,乃与祝融一战”无敌怒,奈头触不周山崩,天柱破碎,大地失踪。 [4]从这些史料来看,认为洪水神话的起因是共工争权,这与《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非常相似。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吾嫁涂山”,“禹伤其祖鲧,功不成而受罚。 他一边努力一边思考。 他在外十三年,不敢登门拜访。“进”。 [5] 俞大禹治水之法. 《荀子·丞相篇》有这样的记载:“禹有功,镇压下洪,为民除害,升共工,断北九水,通十二水,疏浚三水。 ” [6]《庄子·天下》也提到:“昔大禹灭水伐江,通诸夷九国。名河三百,支流三千,小河无数。” ”。 [7] 其次,许多文献也赞扬了余的成就。 。 从这些史料中对大禹治水方法和功绩的记载,可以看出《山海经》中大禹治水的神话是有迹可循的。

此外,学术界对于洪水神话的真实性也提出了各种看法。 综合起来,我们往往会通过这些洪水传说隐约感知到一些洪水事实。 卢刚在《大洪水神话中的虚幻与现实》中指出,“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话都是建立在各地洪水灾害的历史基础上的。世界范围的洪水传说是早期人们想象出来的。”从一个推导出另一个。” [8]杨志勇还认为,“洪水神话是人们根据以往洪水灾害的记忆而创造的幻想”。 [9] 洪水神话是基于古代发生的一场大洪水。 它们被记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并在许多民族和地区中通过口口相传而广泛传播。 夸大事实很容易。 洪水神话是对洪水事实的直接概括和概括。 另外,根据考古发现,我们还可以看到洪水神话的蛛丝马迹。 《尔雅·诗文》载:“大禹疏浚九河,雇用大量工人,沿河劳作困难,弟子惊惧,故称‘徒海’。” 意思是大禹治水、疏浚九河,并在这条河上开始建设。 当时工人众多,施工难度极大。 大家都担心自己完成不了任务,所以取名为“徒海”。 这就是徒骇河名称的由来。 后人不忘大禹治水之功,遂在山上建草亭,取名“禹王亭”。 唐天宝元年在此置县。 为纪念大禹治国功绩,县名为虞城县,一直沿用至1993年撤县设市为虞城县。 “大禹会诸侯”是大禹治水的关键时期。 禹会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土山以南4公里处的淮河东岸。 遗址上尚存有早年与大禹有关的遗迹。 此外,当代学者王红旗认为,距今4000年至5000年前的虞代就曾有过大规模的地理测绘工程。 绘制了地图并撰写了地理调查报告。 上述信息从一个方面揭示了《山海经》中洪水神话所蕴含的历史真相。

三、《山海经》洪水神话的当代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不仅仅是一个传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历史。 比如大禹治水,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 有很多重要的历史文献都提到过大禹治水。 例如,《史记·夏本纪》:“禹伤其祖鲧,因未成而受罚,苦心思虑,隐居十三年,不敢入国。”房子。” [10]司马迁的《史记》历来求真务实,有可靠的口头或书面材料,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另外,《吕氏春秋》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虞娶涂山氏之女,不以私害公。从辛到贾,第四天,就回去统制。”洪水。” [11]除上述文献外,还可证明大禹治水。 除了其真实性之外,今天发现的大禹治水遗迹也能证明这一点。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淮河东岸。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现这是大禹治水的遗迹,并命名为禹会村遗址。 例如,在《大荒北经》中关于黄帝与蚩尤之战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远古部落之间残酷的战争。 它为我们研究史料提供了重要依据。 [12]

袁克先生曾说过:“《山海经》蕴藏着特殊的历史地理信息,也是神话的源泉。” [13]我国民间文化的许多造型和图案都是以这些神话为基础的。 如河南禹州有君台、禹王庙,汉代古建筑遗迹七木阙就位于嵩山脚下。 齐是大禹的儿子。 宫内有汉代石像,还有大禹变成熊的形象。 学者黄文英在其《中外洪水神话母题与变奏》中也说:“大禹经常以族长、巫师的身份主持祭祀和仪式。由于大禹长期治理洪水,腿部出现了毛病,他的脚步比常人慢。不同的是,它被称为“御步”。如今,“御步”仍然存在于我国民间萨满的实践中,包括道教传统巫术仪式中。这是古代古老巫术的现代再现。来自神话的仪式传统。” [14]袁恪先生曾说过:“山海经,是神话和历史的源泉”。 [15]中国民间文化的许多造型和图案都是取材于这些神话,如河南禹州有君台、禹王庙,嵩山脚下有七木雀这一古代建筑遗迹。汉。 齐是大禹的儿子。 宫内有汉代石像,还有大禹变成熊的形象。 学者黄文英在其《中外洪水神话母题与变奏》中也说:“大禹经常以族长、巫师的身份主持祭祀和仪式。由于大禹长期治理洪水,腿部出现了毛病,他的脚步比常人要慢。不同的是,它被称为‘御步’。现在中国民间巫师的修炼,包括传统的道教巫术仪式,仍然有‘御步’。这是古代仪式的现代再现。来自神话的传统。” [16] 可以说,《大禹治水》的流传也是大禹治水神话的又一延伸,在现代旅游业中,有很多以洪水神话命名的旅游景点。花园,每个景点都以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命名,如“应龙画江海”、“解剖鲧鱼生”、“三不进屋”等,还有很多雕塑和建筑园内展示了大禹治水的实景,游客可以在放松观赏的同时增长见识,体验大禹治水精神。

《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体现了古代传统的仁爱精神、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重现实轻玄武的务实精神。 从鲧、禹治水等以治水为主题的洪水神话来看,《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甚大,鲧盗取天子之气,淹没洪水。 ” 下旨,皇上命祝融杀鲧于鱼角。 鲧腹中生下玉,天子命玉铺土定九州。” [4] p536 枪是天下苍生的责任,他在危机时刻勇敢地与强权和地位作斗争,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仁慈精神。 其次,鲧治水失败后,古人并没有呼求神灵的保护,祈求天帝的宽恕,而是利用人力资源来战胜自然灾害。 因此,“鲧生于”,“三过屋而不入”。 大禹历经千辛万苦,继承了防洪的艰辛,将洪水视为自然灾害并不断与之抗争的精神,在防洪过程中始终坚强乐观。 这种坚不可摧的民族意识和为生存而奋斗的现实精神不会随着历史的洪流而消失,只会日益激励新一代人类。 从本质上讲,《禹》仍然是鲧为天下众生抛开生死、与洪水不屈抗争的精神的延续。 鲁迅说:“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不好,为了生计,他们生活得很艰苦,所以强调现实,轻视幻想。” 将治水神话和治水英雄结合起来,古代中国人曾经以积极、务实的角度看待洪水。 他们“重实轻虚”的文化性格,体现了中国人民务实的文化传统。

《山海经》也是一部科技史。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科学家的创造、发明和科学实践活动,也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和所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 尤其是大禹治水的科技贡献。 比如地形测量。 《史记》说大禹“左准绳,右规矩”,《尚书·禹贡》说:“大禹铺土,沿山植树”。 [17] 另一个例子是交通。 在治水活动中,大禹因地制宜创造了四种交通工具,《尚书》称“四年”,《史记》:“大禹乘四年,乘泥、橇”。 后稷农业发达。 比如《大荒海经》记载:“后稷始播百粒”、“君叔始耕牛”。 《大荒京》载:“君叔,田始祖”。 [4] p449 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夷君始为巧人,为民百技之始”。 [4] ]p534 这些交通运输工具和治水手段,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这些洪水神话的不断流传,也产生了一些相关的节气,比如天川节。 袁克在《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中说:“女娲补天的目的,无非是治水。‘积芦灰’已明确说‘止水’。其余事:‘破’” “脚”和“杀黑龙”是惩罚洪水时驱浪的水怪;而“以石炼天”所用的石头,也是洪水时所必需的。 [18]可见,女娲治水是为了治“天川”之水,所以炼石补水天。 后人称这一天为补天日,并创造了模拟女娲炼石补天的巫术行为,并用象征性的补天饼来纪念女娲补天,从而形成了天川节的习俗。 “民间有挖土祈雨的习俗,这种习俗早在宋代就有了。大诗人苏东坡曾写下一首《呼吸大地诗》来记录这一事件。土为诸侯幽台……天子命民,无人敢开。而天子不言,雷声大雨。” [19]后来,荆州地区遇到干旱,他们就去挖土祈雨,非常有效,于是就成了世代相传的习俗。

纵观《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都有社会现实的影子。 不可否认,这些洪水神话中夹杂着远古祖先的神奇想象,但这些想象并不能完全抹去洪水真实存在的事实。 无论是共工引发的洪水神话,还是鲧、禹的治水神话,经过历史的演变,这些洪水神话都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 而且,现代社会的考古和遗迹也可以证明它确实存在。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山海经》中的一些洪水神话是真实可靠的,对当今社会产生了很多影响,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