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神话故事 > 神话故事
大题的阶段特征一定要考验 你掌握了吗 八
admin2024-01-07【中国历史故事】人已围观
简介晚上好,星星们 好久不见,干火先生和大家 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 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终于到来了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外交政
晚上好,星星们
好久不见,干火先生和大家
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
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终于到来了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外交政策; 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领域表现、经济制度、政策; 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以下问题同上。
中国近现代史
01 过渡时期 - 1949 - 1956
舞台特点
总体特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两个阶段: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 1953年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开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政治:
①巩固新政权:追剿国民党残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
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启动,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1949年召开新政协,通过《共同纲领》; 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合作政策” 被提议;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外交:
外交开创新局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美国对中国怀有敌意;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重新出发、一边倒、先打扫干净、后待客; 联合苏联反对美国,中苏建交,毛泽东访苏;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与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外交政策的成熟; 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经济: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了: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工商业。 2、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实施“一个转型、三个改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社会进入20世纪第二次历史性变革;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文化: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重视科技、文化、健康:
1、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做了政治理论准备。即将到来的新中国。
2、文学艺术:1956年4月,提出“双百”方针; 文学艺术成就 文学艺术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3、教育:《共同纲领》提出,教育是国民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教育; 建立社会主义新教育体系; 1954年宪法确立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为人民服务;
4、科学技术: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 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确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提出向科学迈进;
社交生活:
生活改善了,但总体水平较低,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粮食、食用油实行统购统销; 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婚姻法颁布。 宝成、兰新等铁路相继建成,公路运输快速发展。 《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并存。
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对抗格局; 两个阵营互相争斗。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围剿威胁,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
0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1956~1966
舞台特点
总体特点: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曲折中探索中前进的。
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经验不足,思潮由“左”向“极左”发展,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极大危害。 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前进
1. 政治:
①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③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后果严重; “左”倾错误的产生和发展;
2、外交:
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 反苏反美; 两个拳头打人; 一条线一大片——重视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与团结;
3、经济:
超额完成“一五”经济建设目标;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经济建设方针; 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发起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造成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衡,严重脱离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挫折; 1960年,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962年以来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4、文化:
为调动建设积极性,双百政策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思想:①毛泽东《关于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报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政策。 、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②技术:“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 1965年首次合成牛胰岛素; ③教育: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初等、中等、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非全日制、非全日制、兼读制教育齐头并进) ;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力后备力量和高素质人才)。
5、社交生活:
①新中国电影事业出现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
② 1958年,中国电视业诞生。 北京电视台成为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③服装变化:列宁服、连衣裙流行;
6、国际形势:美苏争霸;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美国入侵越南; 国际形势的变化。
03 “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5月-1976年10月
阶段特征
它给中国社会主义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中国人民也克服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破坏,取得了伟大成就。 基本特征是曲折前进。 从“左”倾思潮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极大危害。 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错误。 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没有得到纠正。 领导人对国内形势的误解和对国际范围阶级斗争形势的严峻评估。 野心家的利用导致了这场人类灾难。
1. 政治:
“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法制被践踏:“红卫兵”运动、破四旧运动、“全面夺权”使党政机关瘫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 1971年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2、经济:
“左”倾错误延伸到经济领域,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但在周恩来、邓小平和人民群众的努力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73年周恩来对经济进行整顿和调整,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国务院工作。经济全面整顿——经济得到复兴和发展;
3、文化:
极“左”思潮猖獗,花谢; 但仍有重大突破:①“双百”政策废除,文化枯萎——文化经典、文物被烧毁、抢掠; 文学艺术界人士和知识分子受到批评; 样板戏——八部剧,八亿人口; ②教育革命——对教育行业的影响,上山下乡运动,学校学制、教学制度和学校领导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造成文化差距、人才差距,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 ③技术——1967年氢弹爆炸、“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返回式遥感卫星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发射成功;
4、外交: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在世界上更加普遍,表明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孤立、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结束。被打破了。 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是当时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5、社交生活:
服装款式、色彩单调:军装、“干部服”盛行;
04新时代——1978年~至今
阶段特征
总体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后走出去
1. 政治:
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 建立健全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理念,祖国统一大业迈进:
①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三大路线(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确定; ③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及两岸停火; 1980年,两岸停火交流逐渐破裂; 1981年,叶剑英提出祖国统一九点方针; 1982年宪法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治国理政和安全的总宪章;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理念,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1984年,《民族地区自治法》颁布; 1987年实现两岸三通; 1992年,《海峡两岸共识》; 1993年,王古会谈; 和平统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97年提出法治; 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1999年回归中国。 ④民主法治建设: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法治写入宪法; 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制建设方针违法必究”;冤假错案必须平反;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新宪法》。加大立法工作,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1997年,十五大中共全国代表大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将法治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推进基层民主。 《村委会组织法》通过
2、外交:
推动全面开放,与世界对接,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是同西方列强开展不结盟和平外交; 努力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利关系)。 二是重视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三是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与地区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内部经济体制改革使其与世界接轨:单一公有制经济变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共同繁荣,产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建立; 城市国企改革——20世纪80年代国企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厂长(经理)制责任制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形式:股份制; 1992年南方会谈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论述; 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海南成为经济特区;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文化:
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实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
①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理念。
②文学艺术——“两为”方针的提出和“两个百”方针的共同指导,文学艺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体育强国迈向强国;
③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 1983年提出“三个方面”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1993年,提出“211工程”; ; 教育制定取得重大成果——《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成效;
④科学技术: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1985年《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制定了8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 科学技术史上第一个生产力概念于1988年提出;
改革开放后,尖端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就; “Galaxy-I”、“Galaxy-III”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9年首艘“神舟”飞船安全返回; 航天器发射成功。
5、社交生活:
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饭讲营养,穿讲时尚,住讲舒适; 铁路、公路人口密集,民航世界强国; 2003年,固网、移动电话均居全球第一; 报纸期刊恢复活力; 电影进入辉煌新时代,电视大众化,广电传播网络建立;; 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六、国际形势: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发展。
下一期我们将为大家带来
世界近代史的阶段特征
不要错过它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