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野史趣闻 > 野史趣闻

田管家技术助力农民智慧耕种

admin2024-01-29中国历史故事人已围观

简介育苗不用太早,温度5℃以上就好,底土一定要拌匀,防止伤苗。播种不要太密,干种子两两就够了。近日,在苏州常熟朱家桥村,来自扬州大学农学院的硕士、博士正在向农民讲解他们

“育苗不用太早,温度5℃以上就好,底土一定要拌匀,防止伤苗。播种不要太密,干种子两两就够了。”近日,在苏州常熟朱家桥村,来自扬州大学农学院的硕士、博士正在向农民讲解他们编的“施肥顺口溜”。

“去年暑假,我和导师来到这里进行科研实践,开展科技助农服务。” 扬州大学农学院党员、博士、硕士科技农业援助实践组成员雷云祥告诉记者,他们团队去年夏天研发的“生态稻苗”“平板”技术现已投入使用投入生产和使用,不仅缓解了以往米盘带来的环境压力,也给该村带来了经济发展潜力。 “我们非常自豪地看到我们的技术帮助了当地村民,所以今年引入了新的项目。”

和水产品是朱家桥村的两大支柱产业。 如何消除养殖废弃物和化肥农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高稻米品质并兼顾经济效益? 雷云祥介绍,新项目是为朱家桥村“量身定做”的升级规划。 “我们利用稻田‘双农’高效生态技术和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将土地耕作和养鸭有机结合起来,将农业生产方式从石化农业转变为生态农业,保证了水稻安全和养殖业安全。农业产业繁荣,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除驻扎常熟外,阳大农学院暑期实践团还进驻省内多个村庄,提供科技助农服务。

“我们队现在共有博士、硕士党员23名,指导员19名。我是第二批实践组成员,两天后我将前往徐州新沂,在那里实习一个月。” ” 团队成员周晨奇说:“我们科技助农的重点是先测土配方肥料,然后给当地农民提供一些优良品种,教他们施肥技术。后期我们计划用高光谱无人机对稻田进行扫描拍照,设计科学合理的除草方案、病虫害防治方案等。”

今年,扬州大学农学院科技助农实践组还将在多个村庄开展约30场助农讲座。 耿金鹏乔云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