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战史风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暴北朝大规模战役中的步兵阵型

admin2024-03-02中国历史故事人已围观

简介北朝后期,东西方政权(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之间战事连年。 两个政权都是由北魏末年战乱中崛起的六镇军事力量组成。 士兵们的作战技巧和战术素养普遍较高,两个政权的战

北朝后期,东西方政权(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之间战事连年。 两个政权都是由北魏末年战乱中崛起的六镇军事力量组成。 士兵们的作战技巧和战术素养普遍较高,两个政权的战争动员能力也极强。 最能代表这一时期军事战术水平的就是双方进行的几次大规模战役:537年东魏高欢攻打西魏宇文泰的沙园之战; 538年和543年,宇文泰和高欢在洛阳郊外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斗,即所谓的河桥之战和邙山之战; 以及576年北周攻打北齐的晋阳之战。 这四场战役,双方投入兵力约10万(仅沙园之战西魏军略少)。

史书中关于战斗双方军阵宽度的记载并不多。 538年的河桥之战,《周书》只说,由于当天双方军阵过于宽阔,战斗开始后,马匹践踏扬起的尘土遮蔽了天空,造成了周军中路和左右两翼失去联系,投入战斗。 一种互相争斗的状态。 西魏主帅宇文泰指挥的中国军队突入东魏军阵,俘虏敌军一万五千余人。 更多东魏军队被逼入黄河淹死。 然而,西魏军赵贵、羿锋指挥的左军,独孤信、李渊指挥的右军,均作战失败,与中军失去联系。 他们认为中国军队已经被消灭,擅自抛弃了他们的士兵。 李虎、念贤率领后军充当后备力量。 看到独孤信、李渊等人退去,他们也纷纷跟了上去。 结果,西魏军队损失惨重。 这说明,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由于军阵战线太宽,十万人以上的战斗已经无法实现统一指挥,只能依靠事前部署和各人的适应性。单位一般。

公元576年,北周皇帝宇文邕率主力进攻北齐,在晋阳城下与齐皇帝高威作战。 此战,齐军在北,周军在南。 周军投入八万人,“布阵东西二十余里”。 正面每米深度平均只有十人左右。 齐军实力与周军相近,但由于北齐首领高纬昏庸无能,未战先逃,结果惨败。 北齐很快就被周军灭亡了。

这四次大规模战役的军事阵型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双方交战时,总是一方的左翼先溃败。 看来当时的总司令已经习惯了将实力较强的部队部署在右翼,将实力较弱的部队部署在左翼。 进攻时,他也习惯集中攻击敌人的左翼。 例如,沙园之战时,西魏左军先遭敌军攻击,但右军统帅李泌率领六十骑兵冲锋,打散了攻击左翼的敌军。 。 西魏军乘机获胜。 543年的邙山之战,东魏右军统帅彭乐率领数千骑兵。 他们首先攻击西魏军左翼的赵贵等部队。 成功突围后,顺势来到了西魏中军。 宇文泰差点被彭乐刺死。 但西魏中军和右军成功击败了东魏中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 576年周齐晋阳之战,齐军也先向东撤退。 齐军阵型坐北朝南,东侧为左翼。 后头高威惊惧而逃。

自十六国北朝以来,这种面宽、纵深浅的大规模战争一直流行到唐初。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与窦建德战于洛阳东虎牢。 此战,李世民与李元吉联合出兵攻打洛阳王世充。 窦建德从东方赶来营救王世充。 李世民随即率部部分部队向东阻击。 窦建德大军十万余人,向西摆阵。 阵势北起黄河,南至鹊山,绵延二十余里。 史书对李世民的兵力人数记载不详,且在描述战斗过程时,只注重描绘李世民率领骑兵冲锋的事迹,对战场整体情况的全面介绍太少。 不过,这场战斗,双方都采用了阵线宽、纵深浅的扁平军。 阵型作战基本清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