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民间佩香风俗宋徽宗赐名 太监引领下流行
核心提示:这种香料一旦焚炷起来,香气异常迷人,被宋徽宗[注: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代皇帝(1082—1135),河北琢县人,是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其书,首创“瘦金书”体;其画尤好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盎然富贵之气。]命名为“古龙涎”。太监们流行把这种“古龙涎”佩在胸前,结果带动了民间带佩香的风气。
本文摘自:《长江日报》2013 年4 月23 日第19版,作者:孟晖,原题为:《宋朝流行佩香》
古籍点校是非常烦难的工作,多种因素都能造成失误。障碍之一是,古人笔下的很多细节属于既往生活中曾经存在的现象,早已随着风俗的变迁而消失,在今天的人眼里,这些细节仅仅是些空洞的字眼,于是难免在理解上发生误差。wwW.LSqn.cN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有一段涉及北宋[注: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王朝。它于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到公元1127年政权南迁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北宋,定都开封。]末年“时尚”现象的记述,近年整理出版时,就曾被错点成:“政和、宣和间,织文及缬帛,有遍地桃冠,有并桃香,有佩香曲,有赛儿……”实际上,宋时文献中并没有“并桃香”这样一种香品名称,相反,倒是有一类颇流行的合香制品称为“佩香”。
生活于两宋之交的蔡绦于《铁围山丛谈》中即谈到,政和四年,“时于奉宸中得龙涎香二,琉璃缶、玻璃母二大篚……香则多分赐大臣、近侍……每以一豆大爇之,辄作异花气,芬郁满座,终日略不歇。于是太上大奇之,命籍被赐者,随数多寡,复收取以归中禁,因号曰‘古龙涎’,为贵也。诸大珰争取一饼,可直百缗,金玉穴而以青丝贯之,佩于颈,时于衣领间摩挱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今佩香,盖因古龙涎始也”。
按其说法,在宋徽宗时,由大太监们兴起了佩带异国名香的时尚,具体方法是把小块的珍贵香料截成小饼状,在当中穿孔——孔洞的边缘还镶上金或玉框——孔内串上蓝丝绳,挂在脖子上。他们还喜欢把所配的小香饼从衣领当中掏出来,用手摩挲着,彼此互相炫耀。这种带有穿孔、以绦子吊挂在身上的香料制品就叫“佩香”。 在太监们引领下,带佩香成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做法。
《铁围山丛谈》中说,“今佩香,盖因古龙涎始也”,而在《陈氏香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