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话故事四年级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智慧之战 李斯与逐客的谏言
在那遥远的古代,秦国虽然遭遇了邯郸之战的挫折,但它依旧拥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第二年(公元前256年),秦军再次攻打韩、赵两国,并取得了胜利。随后,它不仅消灭了挂名的东周王朝,还顺势铲除了其他列国间的不安定因素。
当时,秦昭襄王去世,他孙子庄襄王继位,只短暂地统治了三年便辞世,而只有十三岁的小太子嬴政登基。在这期间,相国吕不韦掌握着朝政大权。他本是一位阳翟地方商人的儿子,因帮助庄襄王夺得皇位而成为相国。为了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和智慧传承,吕不韦效仿孟尝君,将门客中许多来自列国的人士收留,这些学者们积极参与百家争鸣。
在这个充满学术盛况的时代,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一部著作——《吕氏春秋》,并且将其展示于咸阳城门上,并发布告示,对书中的任何意见都愿意奖励千两金币。这一举措使他声名大噪。
随着时间推移,当年即位的大秦王政逐渐成长,在他二十二岁时,一场宫廷叛乱爆发,与吕不韦有关。这促使秦王政认为与吕不 韦共事有所碍,便罢免他的职务。但后来发现他的势力仍然广泛,便对他施加压力。
然而,一旦吕不韦失势,不久就有人提出建议,让秦王政策制出“逐客令”,要求所有非原籍官员离开国家。此举旨在防止外来人员为他国内讧或是潜藏敌方间谍。不过,这一决定也导致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如同楚国来的李斯被迫离去。李斯曾是荀况的一学生,在被驱逐前夕,他向秦王提交了一份奏章,以此表达自己对于这一决策的担忧和反思。
李斯在奏章中指出:“历经历史,我们看到了穆公用百里奚、蹇叔建立霸业;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文公利用张仪拆散六国联盟;而昭襄王则凭借范雎提升朝廷威望。”这些成功案例皆证明了外来人才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现在,却是在逆转这种趋势,即刻放弃这些才能可能会助长敌人实力的增长,最终却没能说动过多人改变观点。
正当众人沉默无言之际,大理寺卿李斯见状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如果我们放弃那些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但同样具备卓越能力的人才,那么我们是否真的能够称得上是一个真正强大的帝国?他的话语犀利而深邃,最终触动了秦始皇的心弦,使他意识到错误并迅速采取措施恢复了逐客令,并重新任命李斯为顾问,同时取消了之前关于驱逐外籍人才的命令。
自此以后,大约就在这个时候,魏國的一個叫做缭的人來到大梁,這時候發生的事情還未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