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帝王史话评书高启之韵帝影之光
高启(1336-1374),明代著名诗人,以字称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
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其诗风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对元末缛丽诗风产生了影响。他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未能在盛年前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在反映人民生活方面,其作品质朴真切,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吊古或抒怀抱作,他的作品寄托了较深的情感和思想。
高启不仅是文学家的同时也是思想家,他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根基,同时也受到释、道教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固辞官职,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最终被株连腰斩。
他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并认为要兼师众长,但死于盛年未能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但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模拟痕迹。他的一些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等,这些作品是他诗歌中的精华部分。
高启也写过许多个人述志感怀和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的诗,有时对统治阶级微露讽刺,如《寓感》中的句子:“大道本夷直,末路生险□,杯酒出肺肝”等。这类作品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批判精神。
他的艺术特色包括崇尚写实、注重含蓄韵味深长,以及用典通畅,有些小詩更具有民歌風味。此外,他还有一部散文集《凫藻集》,其中塑造了一位敢同豪绅斗争的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他的词作则相对于他的散文来说较为平凡,没有特别突出的特点。不过,《扣舷集》的内容虽然数量较少,但其艺术价值并不亚于其散文集。
最后,由于文章触犯朱元璋,被腰斩后据说并未立即死亡,而是被监斩导致朱元璋夜夜做噩梦,最终早逝,这段传说虽不可考但显示出了高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在中国文学史上,高启以其独到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闻名,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