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崇祯年间一位名叫陈启新的武举者上书皇帝揭露了他认为的三大社会疾病根源他的奏章如同一把火将深藏
在明朝末年,崇祯九年的岁月里,一位名叫陈启新的武举者,以其锐利的洞察力和深邃的见识,上书皇帝,揭露了他认为的三大社会病根。这些“病根”不仅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命运,也触及了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首先,他提出了“以科目取人”的问题。这一制度让人才被视为工具,而非栋梁。人们为了考取功名,不惜牺牲自己的真实意志和价值观,只关注如何通过考试来获得荣誉和地位。他质疑这种制度:“孝弟悌与尧、舜同辙,仁义与孔、孟争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恣其贪,任其酷”,前文所言只是空谈,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
接着,他指出“考政事则恣其贪”这一点,这意味着权力滥用成为一种常态。官员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私欲满足,无视人民的福祉,只顾个人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前所言者皆纸上空谈”。陈启新认为,这样的做法远未达到真正治国之道,更遑论行君子之道。
最后,他分析了教育体系的问题。“幼学之时,父师所教,则皆谓读书可致富致贵”,这导致人们只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忽略了学习知识本身带来的精神成长和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因此,“进步止知荣身荣亲”,即使有机会也只会追求个人的尊严而不是为国家尽责。
总结来说,陈启新的奏章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批判性的反思。他呼吁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格修养,以及更公正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这份奏章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一次审视,也是对后世的一个警示,让我们反思在追求成功时是否也能保持初心,并将这种初心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实现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地方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