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宋朝三个皇帝拼死拒绝登基遥望宋朝
遥望宋朝:为何三个皇帝拼死拒绝登基?
在嘉佑八年(1064),仁宗因病驾崩,遗命赵曙登基。然而,这位出身藩王的赵曙因为怀疑消息真伪和担忧自己的位置不稳,竟然佯装称病,并坚决推辞皇位。尽管皇后派人前往谕旨,但他依旧死活不肯起床,以病推辞。
钦宗赵桓,即宋朝第九帝,是徽宗长子。他在元符三年(1101)四月生于坤宁殿,在大观五年(1112)被立为皇太子。在徽宗执政期间,他重用了一批奸臣,如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和李彦,为了一己之私,不顾百姓的死活。这些做法激发了各地农民的起义,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动荡与衰败。
宣和七年(1126),金军分道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宋军腐化已久,无力抵御。不仅如此,为了避免责任,徽宗急欲退位于太子,让他成为替罪羊。在同年的十二月,他下诏令皇太子嗣位,并改称“道君皇帝”,以示禅让之意,同时准备逃往南方。
继任者赵桓上徽宗尊号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并且改元靖康,以示安宁康泰。但很快,金军攻陷汴京,他们父子的悲惨结局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一位是赵扩,他在得知吴氏懿旨劝进时极力推辞,因为害怕被认为是不孝。这使得人们对这块宝座产生了恐惧,每个人都不愿意接手。但如果是在盛世,那么这块宝座可能会是人人争相抢夺的一件物品。然而,当社会动荡不安,当人民团结一心时,这个烫手的香芋谁都想躲开。这三位宋朝皇帝最终选择放弃权力的原因,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的国度,而这个烂摊子的负担似乎无人敢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