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要受惩罚是谁推翻了清朝
自咸丰之初,清朝皇帝彻底失去了猎手的血性与尚武的精神。既不能在战场上御敌救民,又无能于内政管理,导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断衰退,屡受列强欺凌。继承者同治与光绪二帝更是显得软弱无力,被慈禧太后牵着鼻子走,尤其是光绪,他虽有改革的意图,但很快就被打压下去。他目睹心爱珍妃被“老佛爷”派人推下井而无能为力,这种窝囊相活得真够惨淡。至于末代宣统小皇帝(溥仪),更是一位扶不上马的大阿斗。他三岁即登基,看着满朝文武,却只能大哭,无力回天。
最终,是人民的觉悟推动了清王朝走向灭亡。在河北遵化马兰峪和易县永宁山下的陵寝中安葬了九位皇帝,其中康雍乾三朝拥有豪华装修、富可敌国的陵寝,而道光之后则显得小气多了。
道光二十二年因鸦片战争失败签署《中英南京条约》,开赔款割地之先例,也标志着断绝立碑的心理状态。他犯了丢失国土的大过,不敢树功德碑,更违反先祖订立的家法,有违自己身为一代伟人的形象。此举简直如同扇自己耳光,在死后仍旧噩梦不断。
我不知道古代还有哪个朝代规定丢失国土者死后不得享有圣德神功碑?这几乎等同罪不可谅、死有余辜。我愿将其视为清朝创新的严格制度之一,对败家子的警告。如果这些规矩早生几百年,或许能够减少若干昏君带来的误国。但应该有一些制约昏庸帝王的手段,以免他们无所顾忌地挥霍、腐化乃至割让土地。
爱新觉罗氏家的规矩迥异于前朝,你说它是族规也可以,说它是家法也可以,都带有鲜明特色。这代表最高意志的“祖制”,基本上都雷打不动地贯彻执行,如是否建立圣德神功碑绝对与该君主政绩挂钩,不容失寸土,就像白玉难求瑕疵一样。道光因鸦片战争落败丢香港,便足以让他羞愧莫面对。
从宏观体制方面,袭用明朝衣钵,本应省心省力,却又在一些至关重要细节上谋求变革企望制度完善,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好点子,最具创新意识并且与国家命运、皇族命运休戚相关的是立以贤才继承法。
明行嫡长子继承制虽然表面看来容易减免是非,却引发后患:不是当皇帝料的人偏偏当上了;才能出类拔萃却未必入选。因此,从前车之鉴吸取教训,清朝选储改正:摒弃辈分因素,以才取胜,为贤取之,使机会人人平等关键看你的才学武艺是否脱俗超群。而对国家来说,则更保险一些,因为皇储经过严格筛选客观考验非等闲之辈所能企及,如同治六岁即入学接受李鸿藻启蒙教育,其后的两宫太后聘请李鸿章翁心存及礼工部师傅授读军事知识使其备战兴邦。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必须实操:骑射飞刀舞剑操练火器,使得抵抗天理教时临阵显示枪法便如此自然。此处竞争激烈谁不想以优势取胜?
因此,加倍勤勉,在主考官(父皇)面前拼命展示新学到的文韬武略,这样即使儿子的成绩差距较小,也足够给他们“皇阿玛”增添烦恼,该让谁担任班干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