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女儿公主与格格的荣耀之别
在古代中国的宫廷剧中,观众常常会注意到皇帝的女儿被称为公主或格格,这两种称呼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那么,公主与格格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呢?这一点确实颇具学问。
据《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这意味着,在封建社会中,公主是指嫁给诸侯的大女儿,而这个婚姻关系通常需要保持家族血缘的一致性。在春秋时期,上至王室、下至百姓,可分为六级爵位,即王、公、侯、伯、子、男。而对于周天子的直接统治者来说,就是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贵族女性被赋予了这些爵位,如“何彼襛矣,美王姬也”中的美人王姬,以及“尚魏公主”的情况。不过,这些爵位并不是出生即有,它们更多的是受封而来,是一种对女性地位和身份认定的象征。
太平公主便是一个例证,她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也几乎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武则天第二”。尽管她心机深沉且才华横溢,但最终未能达到母亲那般的地步,只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记载。
在清朝期间,“格格”作为一个称呼出现,它源自满语中的“姑娘”,用来泛指满人贵族少女,无论其具体封号或头衔如何。在清朝,由于汉人习惯逐渐融入其中,对于非正式称呼使用,“格格”便成了尊敬其他高贵女性的一个方式。此外,在亲王府中低阶妾也有时被叫做“格格”,排在庶福晋之后。
据说乾隆帝曾收养一名民间女子,并将她册封为义女兼 格格。这名民间女子去世后,因不能安葬在皇家陵园,便被葬于专门用于埋葬亡故妃子的地方——明显不同的命运体现出不同身份所带来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