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岁月中的皇家佳肴一桌满载春意的盛宴
在清朝的宫廷中,除夕是一年之中的重要日子,皇帝与妃嫔们一起共进晚餐,以示家庭和睦。御膳房早晨开始准备丰盛的菜肴,一张金龙大宴桌上摆放着八路菜品、六十三种美食,以及各式水果、小点心等。皇帝用餐时,由专人送至他的座前。
在礼乐声中,乾隆帝率先就座,然后妃嫔们依次入座。在汤膳之前,首先为皇帝送去双盒飞龙宴盒,上面分别装有红白鸭子大菜汤膳和粳米干膳,以及鸭子鸭腰汤和豆腐汤,这些都是吉祥寓意的象征。随后,为妃嫔们也送上了相应的汤膳,但数量减半,每位仅有粳米干一品及羊肉卧蛋粉汤一品。
过了午饭之后,便进入“转宴”环节,在此过程中,还会进行戏剧表演以及茶点服务。当酒宴开始时,皇帝享用了一桌四十种佳肴,而妃嫔们则分得十五种菜肴、三七份水果及甜品。此外,还有一场盛大的晚宴,其中包括鸡肉馅包子、米面等多样化的小吃。
除夕夜深人静之际,当太监宣布深夜二点时分起床礼佛后,再到三点钟向圣人、药王及列祖敬香。到了三点十分,便前往昭仁殿享用煮饽饽,即清代所谓的各种面制糕点或是水饺。在京城百姓看来,这不仅是新年的必需,更是春节期间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顿美食。而对于身处紫禁城内的皇帝来说,无论是光绪还是同治,他们都必须经过复杂程序才能享受到这些传统佳肴,并且还要确保能吃到那颗隐藏的小元宝。
太和殿作为紫禁城的心脏地带,是举行各种重大庆典的地方,如登基、寿辰、婚礼以及春节等。在太和殿的大宴上,大臣们身着朝服按序站立,当鼓乐齐鸣时,他们才能够入席,与皇帝行礼并接受饮食款待。之后便轮番上阵表演舞蹈与杂技,最终奏乐而散去。这就是清朝宫廷中的过年风俗:繁华而又庄重,对于那些生活在市井之间的人来说,或许更缺乏温情与快乐。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体会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