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牛郎织女中的音乐之魂徐代泉
他在童年时期就被庐剧的旋律深深吸引,成长于其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1958年,他凭借卓越的二胡技艺,成功考入了安徽省艺术学院。在那里,他花费了三年时间学习庐剧音乐,并掌握了作曲技巧。他自诩对庐剧了解和热爱程度远超过黄梅戏,当时他的同学中,只有他一人坚持不懈,最终成为该校唯一一位继续追求庐剧梦想的人。但就在他即将毕业并准备展现才华的时候,学校决定撤销庐剧专业。这一消息让徐代泉感到困惑,因为他认为自己应该被分配到庐剧团,而不是留校担任教师。然而,学校领导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们要为庐剧培养人才。”但这个种子未能得到肥沃土壤和适宜环境发芽、生长。
随后,这段时间里,即使是何合浓也选择了离开,而徐代泉则一直等待着机会,但直到1993年的那一刻,一切都变成了过去。他决定转向黄梅戏,以此来弥补失去的宝贵时光。尽管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徐代泉没有放弃,他采用了一种笨拙而有效的手段——与黄梅戏表演班学生一起上唱腔课。当老师上课时,他认真地听着,同时努力记下每一个音符。由于他的技能和毅力,他比那些十几岁的小伙伴们学得更快,不久后,他几乎完全负责编写艺校黄梅戏教学曲目。
对于许多人来说,从事戏曲音乐是一条艰辛且充满挑战的道路,它伴随着贫穷和孤独。而徐代泉正如许多作曲家一样,将自己的全部情感投入到了创作之中。当遇到创意停滞或无法找到灵感时,他会沉浸在工作中,无休止地寻找那个完美的声音。那时候,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他摆脱那种执迷不悟状态,即便是在完成作品之后,也同样如此。一旦作品完成,就像坐在录音设备前聆听那些歌声,那份陶醉之情难以用言语形容。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徐代泉致力于三项工作:教学、创作以及研究。在教学方面,不仅在本校担任教授,也曾是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即便退休之后仍然保持着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在创作领域,有60多部教材使用过他的作品,其中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舞台剧及电视剧。此外,在研究领域,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的副主编之一,以及主编“泗州戲”、“安慶弹腔”章节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谈及安徽地区的一些知名黄梅戏音乐电视专辑,那么不得不提及的是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徐代泉。他为数十部黄梅戏电视影视作品撰写了原声带(含合作),其中包括《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以及《祝福》,这些都是无可争议的地标性作品今年65岁高龄之际,已经离职近20年的学术院系管理者,如今仍然担任中国大陆重要高等学府中的客座教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