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缓称王之策犹如棋高一层天下归于其手
朱元璋之“缓称王”计,棋高一着也。蒙古人从马上得天下,又图在马上治天下。元朝兴起,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国人分为四等:蒙古、色目高贵汉人低微。元末汉人、南人反抗,红巾军大起义遍及全国。在此背景下,朱元璋保持清醒头脑,以“缓称王”策略为转折点。他利用北方红巾军作为屏障,然后先西后东,一举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最终挥师北伐中原,驱逐鞑虏。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是朱元璋耳。农民起义成败启示录:汉人南人的奋起反抗早已见于历史的开端,如陆贾对刘邦提出的“居马上得之,不可以马上治之”的战略思想。但到了元代,蒙古统治者不顾这一理念,他们在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天下。
忽必烈虽未有种族主义,但晚年疏远汉儒官僚,他的继任者更甚,将全國人民划为四等:蒙古第一色目第二、第三为汉人第四为南人。此种制造矛盾政策,使地位低下的汉与南受压迫剥削至极。在税收滥发、纸币泛滥、污吏横行的地主豪强欺压百姓时期,小规模农民揭竿而起,而这些反抗多由漢與南領導。
面对人民反抗,只有武力应对,这正是朱元璋采纳“缓称王”策略所致。这一策略使他避免了树大招风,并且利用北方红巾军牵制敌军,从而顺利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场斗争最终以明朝建立告终,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