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历史故事网
首页 > 神话故事 > 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

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

出于在现代化背景下弘扬儒家文化传统的意图,本文提出一种ldquo;后儒家rdquo;的理论构想,试图通过深度批判ldquo;原儒家rdquo;和ldquo;新儒家rdquo;始终坚持的血亲情理精神,彻底消解传统儒家的特殊主义理论架构,转而依据一种原本就内在地潜含于儒家传统人本主义立场之中的普遍主义理论架构,将传统儒家提倡的那些依然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加以重组,由此大力弘扬儒家传统的仁爱情理精神,在ldquo;后rdquo;之中继续维系ldquo;儒家rdquo;传统的自身认同,从而凭借这种自我批判、自我解构、自我否定、自我重构,使儒家传统能够在当前人类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氛围中,持续焕发普世性的生命力,并且对今后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其他文化传统无法替代的独特贡献。
1.如何在中国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弘扬中国文化、尤其是弘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已经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图通过深度批判ldquo;原儒家rdquo;(包括孔孟儒学、秦汉儒学)和ldquo;新儒家rdquo;(包括宋明儒学、当代儒学)始终坚持的血缘亲情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彻底消解传统儒家的特殊主义理论架构,提出一种主张恻隐仁爱本根至上的ldquo;后儒家rdquo;构想,重建儒家传统的普遍主义理论架构,克服它的深度悖论和负面效应,承扬它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以使拥有两千五百年悠久历史的儒家传统,能够在当前人类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氛围中,持续焕发普世性的生命力,并且对今后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

2.从总体上看,儒家传统在实质上首先是一种人本主义学说,十分关注人的存在、尤其是人的伦理存在问题,并充分肯定了人的整体性存在中一己个体性、特殊团体性和普遍群体性三个维度的积极价值。
在个体性方面,传统儒家十分强调ldquo;为仁由己rdquo;、ldquo;君子求诸己rdquo;、ldquo;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rdquo;、ldquo;正心rdquo;、ldquo;诚意rdquo;、ldquo;修身rdquo;、ldquo;慎独rdquo;等观念,从而有力地突显了人们在道德学问和人生志向方面自主自强的重要意义。
在团体性方面,传统儒家十分强调ldquo;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rdquo;等ldquo;人之大伦rdquo;,从而有力地突显了人们在某些特殊性人际关系中维系情感和谐、恪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意义。
在群体性方面,传统儒家十分强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四端之心和ldquo;仁者爱人rdquo;的崇高理想,主张ldquo;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rdquo;,从而有力地突显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普遍性ldquo;泛爱众rdquo;的重要意义。
3.毫无疑问,传统儒家主张的某些特殊团体性规范(如君臣有义、夫妇有别等),明显地带有古代社会的深刻烙印,甚至包含着认同等级制度、倡导尊卑秩序的陈旧腐朽因素。不过,倘若我们剔除这些因素,那么,就其本身而言,儒家传统提倡的上述道德观念,大都是一些至今依然拥有正面价值、值得充分肯定的积极伦理资源。事实上,即便在现代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否认为仁由己、父慈子孝、恻隐仁爱这三个维度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的积极功能。
4.然而,问题在于,传统儒家却以一种特殊主义的理论架构将人的存在的上述三个维度联结起来,以致不仅在理论上陷入了难以摆脱的深度悖论,而且在现实中产生了许多严重的负面效应。
这种特殊主义理论架构的内在实质在于:传统儒家不仅特别强调特殊性血缘亲情构成了个体性自主自强和普遍性仁爱理想的本根基础,而且明确主张它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终极地位,以致相对于血亲团体性维度来说,一己个体性和普遍群体性的维度始终只能处在派生从属的依附地位。这一点构成了传统儒家一直坚持的、区别于中外几乎其他一切文化的独特精神――血亲情理精神。(参见刘清平:ldquo;儒家伦理:道德理性还是血亲情理?rdquo;,载《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3期)
5.在先秦社会宗法血亲礼制结构的历史背景下,孔孟儒学首先确立了这种ldquo;血亲情理rdquo;的基本精神。一方面,他们明确主张血缘亲情构成了人的整体性存在的惟一本原,强调ldquo;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rdquo;、ldquo;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rdquo;,并且把ldquo;仁义礼智rdquo;等道德规范的实质内容统统归结为ldquo;事亲从兄rdquo;。另一方面,他们不仅以一般原理的形式清晰地肯定了血缘亲情的至上地位,明确主张ldquo;事亲为大rdquo;、ldquo;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rdquo;,而且通过一系列具体命题――如ldquo;父子相隐rdquo;、ldquo;三年无改于父之道rdquo;、ldquo;父子之间不责善rdquo;、ldquo;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rdquo;等,明确要求人们在血亲团体性与个体性或群体性出现冲突的情况下,应该ldquo;舍己以取孝rdquo;、ldquo;舍仁以取孝rdquo;,从而凭借本根至上的血亲团体性,压抑和否定派生从属的个体性和群体性,以致最终陷入了一方面试图以血亲团体性作为本根基础实现个体性和群体性、另一方面为了维系至高无上的血亲团体性又不惜牺牲个体性和群体性的深度悖论

6.此后,在古代社会中央集权统治结构逐步形成的历史背景下,以及由于受到法家的冲击影响,荀子以及秦汉儒学在某种程度上察觉到上述悖论所造成的血亲团体性与君臣团体性之间的张力冲突,因而提出了ldquo;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hellip;hellip;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rdquo;、ldquo;大义灭亲rdquo;、ldquo;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rdquo;等主张,试图矫正孔孟儒学以血缘亲情作为惟一至上原则的负面弊端。不过,就其实质而言,他们提倡的高于ldquo;从父rdquo;、ldquo;事亲rdquo;的ldquo;大义rdquo;,并非普遍群体性的社会公义、而首先是宗法团体性的ldquo;君臣有义rdquo;。结果,秦汉儒学着重汲取了先秦法家的有关思想,明确要求把ldquo;君为臣纲rdquo;置于ldquo;父为子纲rdquo;之上,强调在ldquo;忠君rdquo;与ldquo;孝父rdquo;出现冲突的情况下应该ldquo;舍孝以取忠rdquo;(而不是像孔孟儒学那样主张ldquo;舍忠以取孝rdquo;),却没有根本否定血缘亲情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的本根至上地位。所以,他们不仅没有真正消解孔孟儒学的上述悖论,反而通过提倡ldquo;三纲rdquo;,进一步突显了这个悖论的深度意蕴,集中表现在:他们凭借特殊性的君纲至上、父纲至上、夫纲至上,压抑和否定派生从属的一己个体性和普遍群体性,尤其是强化了传统儒家在古代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所谓ldquo;独尊儒术rdquo;),从而把本来就包含着浓郁性意蕴的孔孟儒学,改造成一种旨在为古代社会统治集团服务的―伦理学说,亦即所谓ldquo;化的儒家rdquo;(杜维明语)。
7.随着古代社会中央集权统治结构的逐渐巩固,以及由于受到道家和佛禅思想的冲击影响,以程朱陆王为主要代表的宋明儒学,进一步察觉到上述悖论所造成的团体性与个体性和群体性之间的张力冲突。因而,他们着重汲取了道家注重天地自然的宇宙观思想与佛禅注重个体精神的心灵观思想,从ldquo;天理rdquo;与ldquo;心性rdquo;两个视点出发,不仅突显了普遍性恻隐仁爱的重要意义,强调ldquo;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rdquo;,而且突显了个体性良知良能的重要意义,主张ldquo;圣贤只是为己之学rdquo;,并在某种程度上提倡ldquo;正君心rdquo;、ldquo;清君侧rdquo;,试图矫正孔孟儒学以及秦汉儒学凭借血亲团体性和君臣团体性压抑否定一己个体性和普遍群体性的负面弊端。不过,他们虽然提出了ldquo;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rdquo;、ldquo;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rdquo;等具有普遍主义倾向的看法,却没有根本放弃血缘亲情本根至上的特殊主义儒家精神,依然主张ldquo;尽性尽命,必本于孝弟rdquo;、ldquo;爱莫大于爱亲rdquo;,甚至在不同程度上继续承扬了主张三纲至上的秦汉儒学思想。至于他们提出的ldquo;理一分殊rdquo;说,虽然也试图从某个视角把普遍性与特殊性溶为一体,但由于并未真正确立普遍群体性ldquo;理一rdquo;的至高无上,而是依然肯定君臣、父子、夫妇这些ldquo;分殊rdquo;团体性之理的至高无上(ldquo;天理人情之至rdquo;),因此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此前儒家的深度悖论。
8.在中国社会逐步进入现代化阶段的历史背景下,以及由于受到西学东渐和五四运动的冲击影响,当代儒学更深刻地察觉到上述悖论所造成的团体性与个体性和群体性之间的张力冲突。因而,他们着重汲取了西方理性哲学(如康德、黑格尔等)和中国古代哲学(如佛禅、墨家等)的有关思想,一方面充分突显了同时包含个体性和群体性维度的ldquo;仁心rdquo;、ldquo;仁体rdquo;的重要意义,强调道德自觉对于人的伦理存在的形而上意义,并且主张在自我的创造性转化中确立人的个体性自由,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秦汉儒学强调的君为臣纲、夫为妇纲观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父为子纲观念提出了某些批评。然而,出于对孔孟儒学的信奉尊崇,他们同样没有根本否定血缘亲情本根至上的儒家精神,而是依然强调ldquo;仁心仁体rdquo;或ldquo;情感本体rdquo;应该以血亲孝悌作为源头核心,依然主张ldquo;爱莫大于爱亲rdquo;的血亲至上原则,依然坚持传统儒家的特殊主义理论架构,结果不仅没有摆脱、反而在现代背景下进一步突显了上述悖论的深度意蕴。

标签: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章

猜你喜欢

中国神话故事300篇 明朝大全朱姓皇...
明朝末年,朱姓皇族改姓“东”,逃至山东海阳后,再次闯关东来到庄河定居。据说,在青堆镇孔家村六吉屯,有一股朱元璋后裔改姓“东”的人群,他们的祖先在农民起义军...
儒林外史 清朝八旗制度解...
一、帝国野史趣闻中的八旗制度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清朝以其独特的八旗制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是一种将皇室成员和他们所拥有的军队组织起来,以维护中央集权和统...
神话故事主要内容30字 明朝与宋朝的对...
明朝与宋朝的比较:疆域、军事实力、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在历史上,关于明朝和宋朝哪个更强大的讨论一直存在争议。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宋朝的综合国力在很多方面...
望洋兴叹的故事 穿越时空的笔触...
穿越时空的笔触:探究中国历史野史趣闻中的文化迷雾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往往不仅是严肃和正面的事实记录,更包含着丰富...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