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残暴的断案分铜钱故事
传说中的包公简直是个神,任何复杂的案件,经过他的审理,总能水落石出。任何狡猾的罪犯,在他的逼问下,总是原形毕露。他明察秋毫,摘奸发覆,洗冤雪枉,因而赢得“包青天”的称号。一部洋洋洒洒、50余万言的《包公案》讲述了包公许多精彩的断狱故事。
分铜钱的故事
一天中午,包拯吃完饭,刚想休息片刻,衙门外就传来击鼓声。包拯以为又有案件发生,就立刻升堂。
“威武……”
只见跪着一胖一瘦两个农夫打扮的人,一脸焦急地等待着。
“威武……”
他们告诉他,他们今天就想请他给他们评评理,有关铜钱的事宜。
只见瘦农夫说道:“我们今天就想请你给我们评评理,我们在田里干活时,我带了3个馒头,他带了5个馒头,当午餐时,那一个商人经过,说要让我们分一些食物,并答应给我们钱。”
只有当那个商人吃完后留下8个铜钱走了的时候,这两个人才意识到事情出了问题,但因为每人拿出的馒头数量不同,所以这8个铜钱应该如何分配成了争议点。
“我拿3个馒头,他拿5个,你看这怎么办啊?”瘦农夫求助于包拯。
“你看,这不是很简单吗?如果按照你的说法,每份都应该是2.67块。”胖农夫试图用数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我应该多一点。”
但瘦农夫坚持认为,因为他和胖子一样都是承担了一部分工作,所以工资也应该相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并没有达成过关于如何分配这些小费的问题,因此它们本质上就是共同所有的一样东西,不该被私自占有或计算入个人账户之中。而对于商人的付款行为,也不应视为对他们劳动成果的一个补偿,而仅仅是一个客气之举,因此并不构成权利上的依据去要求更多赔偿或更高比例的支付。因此,从道德和法律角度来说,都不能认定这个商人的行为违背了什么义务或责任,只不过是一种礼貌行为罢已。而作为受益方,如果要得到报酬,则应当通过合适的手段进行讨论与协调,而非通过诉诸于强制手段解决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这里,将这个问题提交给知县处理,是因为双方无法达成共识或者理解,对此事感到困惑,并希望由更加专业和公正的人士来做出裁决,以便使双方都能接受并遵守其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这一事件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冲突、经济需求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类似情况下的具体矛盾,以及寻找可能性的解决方案。
根据历史记载,这样的断案方式确实反映了在古代中国司法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特点,比如对于证据采信严格,对于疑难杂症能够运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