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葫芦在香港的历史资料探究从传统物品到现代文化符号
回想冰糖葫芦的历史渊源,需要追溯到南宋时期的宋光宗皇帝。赵停,公元1147年至1200年的这位皇帝,是宋孝宗赵慎第三子,他在孝宗内禅后继位,并改年号为“绍熙”。赵停长时间生活在深宫之中,对世事缺乏了解。即位时,他已经43岁,但头发却已斑白。他拒绝臣下的建议使用何首乌以使头发变黑,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白发能够让天下人认识到他的老成持重。
即位后的朝政由主和派所掌控,主要是由于他对李皇后的宠爱,以及周必大、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的罢免。此外,他任用留正为宰相来统治朝政。在绍熙年间,赵停最为倾心的黄贵妃病倒了,她面色苍白,不思饮食。尽管御医尝试使用许多昂贵药物但效果均无济于事,只好通过张榜招募医生。一名江湖郎中答应揭榜进宫诊断黄贵妃,最终推荐将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制,每餐前吃五至十颗,这种方法不久后便有效治疗了贵妃的疾病。
这个方法随后流传到了民间,当地居民将其改良并串起卖给百姓,从此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冰糖葫芦。而山楂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小果实,它可以消化积食、散淤血、驱绦虫及止痢疾,更特别的是它能帮助消化,有助于排出肉类积聚,这或许也是解释为什么黄贵妃服用山楂之后能迅速康复的事实。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曾经指出:“煮老鸡硬肉,入山楄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之功,可推矣。”今日科学研究证明,山楂不仅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水平,还具有一系列其他健康益处,因此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并且各种风味丰富的山楂食品纷纷问世,但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芦依然成为人们钟爱的一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