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战准备及开端1937-1940年历史简介
一、引言
在中国历史1912到1949的时间表上,1937年的“七七事变”标志着中日关系从外交争议走向军事冲突,这场冲突最终演变为全面抗战。这个时期对于中国乃至亚洲乃至世界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背景与原因
在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蒋介石主导的中央政府试图通过土地改革和政治稳定来巩固政权,但遭遇重重阻力。而日本则对中国内政持有严重关注,并开始采取各种手段以削弱中国的民族主义力量和抵御能力。
三、“七七事变”爆发与扩展
1937年7月7日(农历六月初八),日本关东军在山西省卢沟桥附近对守卫该地的第29路军进行突然袭击。这次事件迅速发展成为全面战争,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此后,不仅是华北地区,而是整个华中及其他省份也逐渐卷入这场战争。
四、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抗日基地建立与发展
随着全面抗战的推进,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同时面临着来自日本侵略者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11月28日,它代表了一个新的政治力量并致力于领导全国性的反侵略斗争。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该组织未能实现其目标,最终解散。但它留下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人才,他们将这些经验带到了新生的红军队伍中。
五、长征及其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军开始进行著名的长征,从江西转移到陕北地区。这不仅是一次艰难卓绝的人类奋斗,更是对全民族抗战精神的一种体现和宣传,也被视为一种实践中的革命策略。长征结束后,在陕北建立起根据地,为未来进一步开展敌后工作打下基础。
六、新形成的地方武装与人民团结协作运动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地方武装如八路军和新四军等逐渐壮大,并且在各个省市范围内建立起广泛的人民团结协作运动。这不仅增强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情绪,也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支持合作,以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七、中共提出的“统一战线”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中共提出构建以工农联盟为核心,以民主党派参加的大规模统一前线政策。这要求所有爱国力量必须放弃过去的小节私利,全心投身到国家救亡图存的大业中来。一系列重要会议,如“二百零五”会议,对此做出了明确指示,并指导全国范围内实施这一政策,使得不同派别之间能够形成坚不可摧的统一阵线。
八、总结评估及启示意义
从1937年的“卢沟桥事件”到1940年的局势稳定,这段时期见证了一代人的英勇牺牲以及无数普通人为了国家独立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尽管这段历史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同时也孕育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我们今天学习史学的一个宝贵财富,也是当前国际形势中的重要教训之一。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我们应当铭记过去,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都要坚持独立自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更加坚定的意志去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