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剪辫子背后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在辛亥革命之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强制剪辫的法令。这一措施背后有着深远的意义。清朝时期,男人被迫留辫子,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束缚,也是清政府维护其统治和淫威的一种方式。而辛亥革命则将这一象征性的行为转化为激发民众反清意识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剪掉头上的辫子,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0世纪初年,当反清浪潮高涨时,一些批判者开始攻击辫子,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烦恼、束缚甚至奴役。报刊上也纷纷以“辫子”为主题,揭露了清政府残暴和无人性的一面。邹容在《军》中指出,保留长发实际上是在自愿成为牛马或奴隶。
孙中山等党人将剪辫作为一种政治行动,将其与反清运动紧密相连。在他们看来,不但个人必须剪去自己的辫子,而且整个社会都需要摆脱这种象征性的束缚。一位名叫孙中的青年,在读书期间遭受别人取笑,他却理智地解释说,只有所有中国人都能自由选择是否留长发,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胜利。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由于新成立的“兴中会”已经号召反抗,所以孙中山在日本横滨到达檀香山前夕,就在华侨冯镜如的文经书院剪去了他的头发,以此表明他决心继续战斗到底。
1902年17岁的邹容从四川抵达上海,为表示对抗清朝,他痛快地剪掉了自己的头发,然后乘船前往日本留学。他很快加入了当地正在兴起的人口大规模运动,与各种势力进行斗争。有一次,一群学生联合起来,在晚上闯入某个官员住所,用剪刀切断他的长发。这不仅抒发了他们对首领背叛之恨,也揭示了切割长发的事实正义性,并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反清斗争。在邹容看来,“区区一根头发”,不过是小事,但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事。
随着时间推移,这场运动越来越壮大。当鲁迅赴日留学时,他深受这些活动影响,对于那些还保持原样的人感到深恶痛绝。他自己也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头发刈短。但回到家乡探亲后,他不得不戴上假装成自然生长而又真实存在的手工制作假头髺,以避免引起困扰。此刻上海市内就有人专门做假头髺生意,他们可以以每条四美元定价卖给那些想要回归正常生活状态但又不能完全放弃身份标志的人们。鲁迅回忆道:“我知道如果路上跌倒或者被挤掉,那比没有任何东西更糟。”
这段回忆传递出了三点信息:1. 假造毛皮产业繁荣证明许多人已切下了他们曾有的标记;2. 在人们心目中,被视作具有特殊身份特权的是几乎所有曾经拥有过这些标记的人;3. 即使鲁迅只戴了一月多久即知晓且敢于摘除那假造毛皮证实基层社会对于这样的变化控制力度较弱,使得改变变得可能并且普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