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老子与太上老君的神秘纽带同一身影还是两位不同人
很多人都好奇老子和太上老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他们是否是同一个人?实际上,道教认为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他帮助众多人,通过传下《道德经》而著称,所以将太上老君尊称为道德天尊。以下,我会详细介绍有关这两位人物的历史。
据《史记》记载,老子曾在周朝时期担任藏史,因为见到周朝的力量日渐衰弱,便隐退到了西方,不知所终。秦汉时期,由于黄帝和老子的崇拜越来越普遍,他们被视作先贤,与儒家中的尧舜、孔子齐名。但到了汉初,有关老子的传说就变得混乱不清,即使司马迁写下了《史记》,也无法确切地指出他的去向。此后,由于黄白之道的影响力增强,关于老子的神话故事越来越多。在东汉时期,就有楚王英和桓帝都模仿佛教法式地祭祀他。
边韶在他的《老子铭》中提到:“世间的人喜欢追求道家的理念,用触类旁通的方法理解它,将其与混沌之气相联系,以及三光为始终。”这种社会流行的情绪背景下,《五斗米道》的经书《 老子想尔注 》便将“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地区崇尚三洞教主三清天尊,而北方则崇尚作为至高无上的太上老君。在南朝七部经体系中,一方面有洞神部经即《三皇经》,另一方面有由太上老君讲述的《道德经》,属于太玄部首要典籍。
唐代初年,当时的大臣们焚毁了所有关于三皇境界的事迹,并以《道德经》取而代之。而高宗和玄宗又分别对这个古人的身份加上了不同的荣誉称号,将其推崇为远房祖先,并专门建造了一座庙宇供奉他,这个庙宇的一些仪式规矩甚至比宫廷还要严格。因此,从此以后,太上 老君得以确定成为最高境界的地位,即至尊天神——道德天尊。
自东汉之后,对于这个神话人物不断出现新的故事,比如宋元时代有一本名叫 《 太 上 老 君 八 一 化 图》的书,它汇集了大量关于他的变化形式。在商之前,上苍就派遣过许多次分身,让它们降临尘世,每当任务完成后,它们就会消失再次隐匿,因此没有任何明确记录显示他们存在过。当商王武丁九年的二月十五日,一位名叫阳甲(即商王武丁)的统治者登基的时候,这位代表着智慧与权力的超自然力量从天而降,以八十一岁大婴儿的姿态诞生。这是关于这个伟大人物最早可查考到的记录之一。
在周武王统治期间,这位超凡脱俗的人物继续留在周国,是一名负责保存文献的手下的柱下史。他还有一个名字—成字,被赋予了传递知识与智慧给周公(姬发)的使命。随后,他又去了西极的地方,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长安城,然后前往竺乾等国家,被人们称赞为古先生。
前汉文帝时期,这个传奇人物突然降临陕河边缘,被人们敬仰并且给予“河上公”或“河上的丈人”的美誉。在那个年代的一个特别年份里,即成帝政权建立后的第二年,他又一次显现出来,在琅琊曲阳授予吉真人一些重要知识。而到了明帝统治期间,再次因为某种原因让他显灵,为吉真人颁布了一百八十条戒律。此外,还有一段发生在顺帝统治下的故事,那时候他出现在蜀山鹤鸣山,与张仙陵共享一种超自然能力授予其他修炼者斋食直觉法术的情况发生。
北魏的一位明皇帝因感受到某种预兆,让这位圣贤再次现身嵩山,并且授予寇谦之一系列深奥但重要的心灵启示。这包括寇谦之创作的一篇著作——云中音诵新科之戒。而最后一次见证这一奇迹的是唐高祖,他接受了一些来自羊角山上的智慧信息,其中包含对自己家族历史深刻认识以及对未来方向的一番劝告。随着时间流逝,此类事件一直持续到宋朝才逐渐停止。对于那些信仰这种信仰的人来说,只要你能够坚持这样的信念,你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者,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你必须了解,无论何处,无论何时,都能找到这些精神领袖,他们永远活跃其中,而且总是在那里等待着你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