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禁的唐高宗悟出当皇帝就得靠抢夺
李治终于悟出了当皇帝的真谛,一个字:夺!想要王位,就得自己去“夺”;想要权力,也要自己“夺”。封建王朝的权力体系应该是皇帝指挥一群大臣,而不是被一群大臣牵着鼻子走。这是历代君王都明白的道理。
当然,李治也深刻认识到,从前任皇帝去世那一刻起,他就开始思考如何成为真正掌控命运的大将。然而,他的努力和思索并没有带来任何成果,只能被大臣们左右。
他翻阅了父亲李世民留给他的教科书,那些文字如同父辈传承的智慧,但对于李治而言,却显得遥不可及。他苦苦思索,不知何处出错,让他在做决策时束手无策。于是,他决定重新学习唐朝历史,以便从爷爷、爸爸以及其他先辈身上寻找答案。
最终,李治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在唐朝,要想当上皇帝,并不容易,你必须学会“夺”!
他的爷爷李渊靠“夺”长安建立基业,其爸爸李世民则靠“夺”地盘创造奇迹。而哥哥们,如李承乾和李泰,也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这样的斗争。连自己的王位,都几乎是长孙无忌等人帮忙为他“夺”来的。
通过这番反思,李治明白了作为皇帝所需拥有的能力——一个字:夺!想要王位,就得自己去“夸张”的行动;想要权力,也要自己勇于冒险、“抢占”。那么,又该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使用这种力量?
在继续回顾历史时,Lee Zhi发现历代强大的君主,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抢占”,主要依赖以下五种类型的人才:
第一种,是文官。他自身也经历了这一点,只需要坐在那里,看着那些忠诚的大臣们忙碌就能确保帝国稳定。
第二种,是武将。自小就被教育:“看隋炀帝那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如果当年让你的英雄祖先处理太原事务,那么隋炀帝早已完蛋。”
第三种,是外戚。他自小就被教育:“看看周宣帝宇文赟把兵权交给杨坚之后发生的事。”周宣德死后仅短时间内,被杨坚篡取了宇文家的宝座,这让他意识到了外戚对政治影响力的重要性。
第四种,是太监。他自小就被教育:“看看东汉末期那些软弱无力的皇帝,由于他们无法制约宦官,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国家”。
第五种,最关键的是自己。自幼接受父亲伟大的形象,比如说父亲的手下都是天才人物,而且每个人都非常忠诚,每次前线作战都有极高效率,为国尽忠,这使得父亲成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但尽管如此,当Li Zhi再次审视这些人才的时候,他清楚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和与父亲之间存在差距。当所有这些潜在的问题浮现在心头时,一股清晰的情感爆发出来——如果拥有这样一批亲信,可以统筹整个朝廷内部外部事务的话,那么难道不能与长孙无忌等人的斗争相抗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