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名人故事唐高宗的帝位抢夺之谜
李治终于悟出了皇帝的真谛:那就是一个字——“斗争”!想要巩固王位,要自己努力“斗争”;想要掌握权力,也必须自己“斗争”。封建王朝的权力结构本应是皇帝指挥大臣,而不是被大臣所控制,这是历代君主都深刻理解的一条基本道理。
当然,李治也明白,从前任皇帝去世之日起,他就开始思考如何成为一位真正指挥大臣的皇帝。然而,他的思索和努力似乎都没有任何成效,他一直在被大臣们操控。于是,他翻开了他父亲李世民留给他的教科书,那些书中的内容如同他父亲做事的风格,既冠冕堂皇,又充满了宏大的理想主义。然而,对于这些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目标,李治感到迷惑不解。他苦苦思索,却始终无法揭开其中隐藏的问题究竟在哪里,让他作为一个行动者变得束手无策。他不得不重新学习唐朝历史,看看自己的祖父、父亲是如何驾驭这艘船只行驶。
最终,李治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在唐朝当皇帝并不容易,它需要不断地进行“斗争”。爷爷李渊靠着对长安城的大胆抢夺而崛起;爸爸李世民则凭借对土地与资源的大规模抢占而建立了辉煌的事业。而且,这种竞争并未停止;哥哥们也一样,在这个世界上他们都是以“抢”的名义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对于自己的位置,即便是由长孙无忌等人帮助他夺取过来,也不过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这样的“斗争”。
因此,正如历史上的许多先例所示,当一个人想要成为一名真正伟大的领袖时,他们需要依赖五种类型的人才:文官、武将、外戚、太监以及自身能力。这五种人中,有哪一种能让你成功?如果选择文官,你会发现自己早已厌倦;如果选择武将或外戚,你会担心失去你的地位。如果依赖太监,那只能说是一场彻底失败。但最终,最可靠的人才还是自己。
但是,面对现实情况,李治意识到自己与父亲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他认识到,如果有了一批忠诚可靠的手下,就可以完全掌控朝廷内政外交,与那些像长孙无忌这样的强势人物抗衡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在后来的岁月里,我们看到很多政治家,他们通常拥有强大的支持群体,以此来维护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