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李光弼神勇斩史思明
唐朝重振雄风,李光弼智破史思明
在唐王朝重新统一了两京之后,安庆绪逃往河北,占据六十座城堡,继续抵抗。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叛军势力,唐肃宗决定发起大规模的攻势。这次进军中,唐军共集结九个节度使带领的六十万大兵。然而,由于猜忌和权力的斗争,这九路大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官,而是由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监视出征将帅),各路将领都必须听从他的指挥。
当唐军围攻邺城时,无意间爆发了一场风暴,将士们因恐慌而四散奔逃,不幸地导致了失败。责任被推给郭子仪后,他不仅失去了朔方节度使的职务,还被换成了李光弼。此时叛乱内部也出现了内讧,史思明杀死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并准备向洛阳进攻。
面对这种形势,李光弼采取果断措施。他命令撤离洛阳的人员与老百姓退至河阳,同时调动部队,以备不时之需。当史思明率兵来到空虚的洛阳城时,他又巧妙地利用母马引诱敌马,让战马混杂在一起,最终成功夺得上千匹战马。
随着战事发展,即便史思明再次尝试水上攻击,也遭到了李光弼精心策划和实施的大捷。在一次关键决战中,当双方激烈交手、局势难以判断的时候,李光弼迅速做出了总攻信号,将士们勇猛作战,最终击败了敌人,使得叛将周挚不得不仓皇逃走。
尽管如此,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由于政治上的误解和宦官干预,再加上自己的谨慎态度,对付强大的敌人仍旧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最终,在公元763年,与其儿子之间爆发第三次内讧后,一切都结束了——史朝义兵败,其父史思明亦命丧刀刃之下。在漫长八年的内乱中,“安史之乱”终于平息。而这一系列故事,如同五千年的神话般传唱着英雄豪杰的情深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