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北逃后的历史高启在这段变局中绘就千秋事
高启(1336-1374),明初著名诗人,以字季迪,江苏苏州(今属长洲)人。元末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
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其诗风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对元末缛丽诗风产生了影响。他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未能在盛年前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在反映人民生活方面,其作品质朴真切,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吊古或抒怀抱作,他的作品寄托了较深的情感和感慨。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固辞户部右侍郎职位。但他对朱元璋产生忌恨,最终因被诬陷而被腰斩。
他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为师古成家,但认为要兼师众长待其时至心融始可免偏执之弊。他死于盛年未能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其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但仍是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
他的部分作品描写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等,没有理想化田园生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这类作品是他诗歌中的精华部分。此外,他也写过个人述志感怀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时也对统治阶级微露讽刺。
高启的艺术特色包括崇尚写实细致入微,如《凿渠谣》;注重含蓄韵味深长,如《凿渠谣》;用典不多力求通畅,有些小诗具有民歌风味,如《子夜四时歌》。这些创作与他乡居时多与下层人民接近有关,使得他的诗对明代文学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有人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除了 poetry, 高启还撰写散文,其中独创性不多但有一篇很有光彩的小说故事,它塑造了一個敢同豪绅斗争义勇少年形象,语言凝炼,情节动人,有唐传奇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