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时期武举人陈启新上书言三大病根
在那遥远的明朝崇祯九年,一个名叫陈启新的武举人,以其锐利的笔触和深邃的见识,为朝廷上书了一篇题为“三大病根”的文章。他的这篇奏章,如同一把火,点燃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和反思。
陈启新在奏章中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以科目取人。这是他最头疼的问题,也是他认为需要立即解决的一个“病根”。他说:“据其文章,孝弟悌与尧、舜同辙,仁义与孔、孟争衡”,也就是说,这些考核标准虽然高昂,但却被一些官员利用来攀爬权力,而不是用来培养真正的德行和能力。他指出,这种做法简直是一种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不过是在纸面上虚张声势罢了。
接着,他分析了第二个问题,即“考政事则恣其贪,任其酷”。这意味着,无论是对待国家的大事还是小事,都充斥着贪婪和残酷。在陈启新看来,这些都是因为从小到大的教育理念有误。父师们教导他们读书,是为了让他们能够致富致贵,而非为了培养君子的道德品质,因此很多人只关注如何荣耀自己或家人的地位,不再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
最后,他抨击第三个问题:“前所言者皆纸上空谈。”这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学问,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人们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学习,而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治国平天下。
总之,陈启新的奏章如同一盏明灯,在那个黑暗无光的时代照亮了希望。他呼吁改革现有的教育体系,让它更加注重德行修养,从而推动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遗憾的是,那时候,还未有人听到了他的声音,只能等待历史给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