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代皇帝之风华唐高宗第三位君临天下的龙主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于长安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贞观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
李治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开始由著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唐太宗问道:“你认为这部《孝经》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对答道:“孝道最为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终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时,他悲哀思念之情感动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从此特别受到宠爱。不久,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
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导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一方争夺储位。在重臣的阻拦下,由于诸子诸弟争位之事欲拔剑的决断下,因立晋王李治可立为储君,最终在同年的四月七日,被尊封为皇太子。
即位初期,在永徽元年的正月六日,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将其舅父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等辅政大臣置于重要位置,为其提供了稳固统治的基础。
随着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并实现了三十二年的统一,使得唐朝版图最大化,但也面临着权力斗争和内外交困的问题。在权力的巨轮上,一些人物如房玄龄、高士廉等人的崛起,也是这段历史的一部分,他们因功受赏,不仅影响了政治局势,也影响到他们个人的命运。
然而,与权力相伴的是阴谋与反叛。在永徽四年的事件中,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或信仰不再忠诚,这些背叛者企图拥立荆州王李元景作为新帝,但最终失败。此类事件不断发生,对高宗统治构成了严峻考验,同时也揭示了一种现实,即权力的游戏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
尽管如此,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高宗依然坚持己见,在家国之间寻求平衡。他深知如何处理嫡妻及其他妃子的问题对于巩固自己的地位至关重要,因此他决定废黜原配皇后,并改立武则天。这一决定虽然遭到了元老派的大量反对,但高宗坚定不移,因为他清楚这一变革对于巩固自己以及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
通过这些艰难岁月,以及不断变化的人际关系网絡,一直到永徽六年的十月,当一切似乎已经尘埃落定时,有一个新的转折点悄然出现——废黜原配皇后的命令正式宣布。这一举措标志着武则天从昭仪一步步走向更大的舞台,她成为了掌控帝国命运的人物之一,而她的故事仍旧在历史的河流中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