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刘娥赵桓帝影下的诗心
赵桓简介
宋钦宗赵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北宋第九位皇帝(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南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
元符三年(1100年),赵桓生于坤宁殿。初名赵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晋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靖康元年的他受父徽宗之禅即位。他与父徽宗听信奸臣谗言,不仅罢免了李纲,还向金求和,最终导致靖康之变,被金人俘虏北去。
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的他驾崩于燕京,他的死讯直到绍兴三十一才传到南宋,其弟高宗表面上痛不欲生,但内心却暗自窃喜,最终给予其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庙号钦宗。
早年的经历
原名赵亶,又名煊,是宋徽宗的长子、母亲是显恭皇后王氏,一度纳武康军节度使朱伯材女朱琏为太子妃。
临危即位
宣和七年的他接替父亲成为皇帝,并改元靖康,但他的统治时间短暂且无力抵抗外敌,最终被金人俘虏。
靖康之变
在这场灾难中,他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性格,与李纲等大臣意见不合,最终导致都城开封陷落,被迫逃离。在逃亡途中,他多次改变主意,这些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了国家灭亡。
个人履历
在被俘后的岁月里,他先后居住于燕京、上京会宁府,以及更遥远的地方。他曾一度尝试逃脱但未成功,在五国城病逝。他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于疾病,一说是在比武时遭乱箭射杀。但无论如何,他的死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是一个帝国走向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直到绍兴三十一年的消息传来,其弟高宗终于可以心安了,为其上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庙号钦宗。这一系列事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也揭示了当时政治环境中的腐败与混乱,以及君主个人的责任与选择对国家命运所起到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