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为何出塞探秘中国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
当年遗恨叹昭君,玉貌冰肤染胡尘。边塞未安嫔侮虏,朝廷何事拜功臣?朝云鹤唳天山外,残日猿悲黑水滨。十里东风青冢道,落花犹似汉宫春。
王昭君是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也被称为明君或明妃。她之所以出塞匈奴的原因,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和解释。
据传,她是齐王襄的女儿,在十七岁时,被汉元帝选入宫中。当时汉元帝选择宫女,不是通过画像,而是直接从掖庭中挑选。他不懂这些规矩,所以没有备下贿赂画工的钱财;她自恃美貌,不愁皇上不召见。这导致了与画工毛延寿的一系列误会,最终导致了她的长期在掖庭里的苦守。
当呼韩邪单于来朝求娶女子时,元帝认为这是开展和亲外交的好机会,便将五名宫女赐给他。王昭君久居深宫,无望面圣,因此请求离汉去匈奴。尽管如此,她还是被留下,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她的要求。
到了呼韩邪临别那天,当汉元帝见到丰容盛饰、光明如玉的昭君,他感到非常吃惊。但为了维护国家形象,他只能同意她的请求,让她出塞和亲。据说,这也让他对画工毛延寿大为恼火,并有杀毛延寿等画工之说。
历史上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王昭君之所以出塞,是因为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他担心美丽过人的昭君会让皇上沉迷于私欲而误国,因此在绘制肖像时故意把她化作了一位丑陋的人物,以此来保护国家免受其影响。而这一举动正好符合后来的情节,即送走了即将成为妲己式人物的王昭君,从而避免了一场灾难。
正史记载表明,王昭君出塞和亲对于边疆安宁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呼韩邪父子治理期间,双方关系友好,这证明联姻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过也有批评声音指出,用妇人安邦息事,对于国家来说是不合适的事情。此话一旦传开,就成了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而杜甫诗中的“群山万壑(he)赴荆门”,生长在那里的是尚存村落,“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是对她的生平高度概括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