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讲义揭露历史课本对明朝的丑化万历年间物品荒阙记录遭篡改
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明朝衰败征兆的故事,这个故事始于万历年间。这个时期,明朝已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张居正执政的十年,他努力维持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第二阶段是神宗亲自掌权,使用了一些温顺忠诚的人来辅佐他,他们专注于积累财富,这是一个充满幻觉的时期;第三阶段发生在四十六年,当时清太祖公开起兵并占领了辽沈地区,使得明朝的事业变得无从作为。
《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然而,《明史》也指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意味着尽管外表上看似强盛,但实际上帝国已经走向了末路。
1587年,是万历十五年的岁次丁亥。在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平静无事的一年,但实际上大明帝国已经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无论是皇帝励精图治还是安逸享乐,无论是首辅调和或许浮夸,都无法在现实中取得意义上的进步。因此,我们只能在这里结束这段悲剧性的故事。万历丁亥年的记录,就是历史上的失败总结。
孟森在《明史讲义》中写道:“明之衰,衰于正、嘉以后,至于万历朝则加甚焉。 明亡之征兆,至万历而定。”他的话说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正统到嘉靖,再到万历,每一代都承受着更重的衰败压力,最终导致了国家崩溃。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他的书详细描述了那个时代各方面的情况,从皇帝到宦官,从文官到将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后果,但最终都是不能改变命运。这本书就是对那一年全面的总结,是一种失败纪念碑。
阎崇年的作品《明亡清兴六十年》还指出了 万历怠政长达20余年的后果,那种不作为使得中央政府瘫痪、党派斗争不断、国库空虚、边疆松弛,最终导致辽东局势恶化,让努尔哈赤得以崛起。他认为这是导致清朝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