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两宋交替时期的名人生活过于平淡以至于他的名字现在几乎被遗忘只留下一句1322年出生1374年卒这
王袆先祖王彦超,五代吴越王钱镠时,任越州节度使,因避乱而从会稽(今绍兴)迁到义乌,居住于凤林乡。以后子孙渐多,所居村落就叫王村,其地在今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及王袆祖父时,已在义乌县城内居住。王袆祖父王炎泽字威仲,是位深爱经籍之人,他曾历任东阳、常山教谕、石峡书院山长,以善教著称,被尊为“南校先生”。父亲王良玉字怀璞,也是个学者,他曾担任婺州路儒学训导和常山教谕。
宋濂在《送友人》中说,“蔽膝”,就是古时候的围裙,用兽皮或布帛制作取名为袶,这是为了存古之道。他与黄溍相交后,不以师自居,而以同道相待,他们之间通信也用先生相称。当有人需要写文章,就直接找他,因为他受命撰文,每次撰写都让人们欣喜若狂,将其视如珍宝。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同门宋濂齐名,在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他目睹国政弊败民俗衰微,对此忧心忡忡。他写了一篇长达七八千言的大作,其中对朝廷选将、择相、建官、治民等方面提出独到的见解,并上呈朝廷。这段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物智慧和他们对于国家事务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