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缓称王之策犹如棋高一层让天下臣民为其所服
从汉朝建立之初,儒士陆贾就向汉高祖刘邦阐明了“居马上得之”但不可以“马上治之”的逆取顺守之道,此后历国之君皆遵循此道以图天下长治久安。
到了元代,狂妄自大的蒙古统治者不接受汉人的治国理念,他们在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天下。忽必烈在灭南宋统一全国后,继续穷兵黩武,频频对日本、占城、安南、缅甸和爪哇发动战争,结果无不以失败告终。虽然忽必烈本人没有种族主义者的迹象,但他晚年逐渐疏远在元朝建立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汉人儒士和官僚,他的后继者变本加厉,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等人: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包括西夏、回回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三等人是汉人;四等人是南人(指长江以南的汉 人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这种制造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手段,使地位低下的汉 人和南 人饱受压迫和剥削。
至正年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其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加重税收、滥发纸币、污吏骄横跋扈以及豪强欺压百姓,加上接连出现严重的天灾,使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最终揭竿而起。这场大起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农民首领纷纷称王称霸时,有的人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比如朱元璋。他采用了“缓称王”的策略,这是一种战略思想,即先稳固自己的根基,再逐步扩张势力。
朱元璋采纳这项策略并取得巨大成功。他利用北方红巾军作为屏障,然后采取“先西后东”的战略先后歼灭陈友琼和张士诚。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大局观,用兵如神,被誉为自古以来能军无出李世民右者,其次则是朱元璋耳。最终,在驱除鞑虏的情景中,将中国统一于自己手中,为国家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发展机遇。
总结来说,“缓称王”这一战略思想,不仅体现了朱元璋深厚的政治智慧,还展现了一位伟大的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说朱 元璋 的 “ 缓 称 王 ” 策 略 棋 高 一 着 的 理 由之一——它让 他的 政权 在 不利的情况下生存下来,并最终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