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多久洗一次澡野史讲述了他们如何在自然景观中使用河水和植物来洗头和洗衣服
我们古人在生活习惯上比现代人想象中讲卫生得多。早在先秦时期,我们就有“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而到了汉代,更是出现了“休沐”制度,即官员们工作五天后可以有一天假来洗澡,这种待遇现在的公务员可望而却步。甚至有人因为喜欢洗澡而著书立说,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沐浴经》。我们的洗头更为勤奋,一般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洁剂“无患子”。
远古的人们,只能到江河湖海去洗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有些泥土抹在手或身上,再用清水冲掉,比原来还要干净。这就是最早的清洁剂,当手沾油脂时,用泥土揉搓,再用水冲洗,油污很容易去除。这一点现在我们也知道,要用搓泥土来去汽油、柴油、动物的油污。
但是,泥土毕竟不能用于面部和细嫩部位,因此人们从一些颜色发暗红潭水里熬制出结晶体状物质,可以用于衣物和发际间的污垢,这就是原始的“碱”。碱有很强的去污能力,在现代人的各种皂类产品中也有其成分。
从文字记载看,从秦汉时期开始,我们就已经使用皂角来洗衣物和头发,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习惯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皂角是来自于皂荚树果实中的胰皂质,可供人们洗衣去污。在使用前需要将整个荚果砸碎,然后弄成粉末状或泡在水中直接使用,这个习惯一直沿用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皂角是一种天然植物,对皮肤无毒副作用,因此可以安全地用于洗涤头发等细部。当使用皂角水进行头发护理,其结果是干净乌亮,并带有一定的芳香味;对于衣服来说,不仅能够保持原有的颜色,还被百姓喜爱。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我们还会利用草木灰与皂角共同制作清洁剂,以及淘米水作为一种特殊护理液称之为“潘”,如《左传 哀公十四年》所述:“合疾而遗之潘汁。”这种做法表明即便是在几千年前的中国社会,也有着相对完善的人类健康意识。
猪也是人类家饲并食用的主要动物之一,我们利用猪胰脏加碱,将二者结合制成最原始肥皂形式。此举既缓解了碱刺激力,又加入了一些香料,使气味更加适宜。百姓将这样的产品命名为“猪胰子”,不仅可以用于身体各个部位,还能润滑皮肤防止干裂,是一种非常好的护肤品。
至于官方规定,每五天一次的一日假,也被称作“休沐”,这说明当时社会对于个人卫生要求相当严格,《海录碎事 臣职官僚》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
此外,在唐朝时代,“胰子”兼具冻疮膏效果,被视作高档商品,有时候甚至被称作“面药”、“口脂”,冬季宫廷会赠予给官员,如杜甫诗句中的描述:“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罳下九霄。”显示了那个时代对美容护肤需求的一致性与重要性。而且,即使是在今天,由于市售化妆品可能含有铅或其他重金属,对皮肤造成一定损害,所以像猪胰子这样的自然材料依旧受到青睐,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都还有很多人仍旧坚持使用它们进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