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跳D放进英语老师尴尬的课堂一脚踩进语法规则的怪圈
一脚踩进语法规则的怪圈
记得在上大学那会儿,我有一个不太好玩的习惯,那就是在课堂上故意把一些非正式、甚至是俚语或者网络用语(比如“跳D”)放到我英语老师的话中去。这种行为可能看起来很无厘头,但对我来说,它是一种表达自己不满和幽默感的方式。
有一次,当我的英语老师正在讲解复杂的动词时态时,我突然脱口而出:“你知道吗,教授,这些变化总让我想起‘跳D’。”这是一种流行于年轻人中的说法,用来形容某人的动作或表情特别酷炫,就像是在街头打滚球一样帅气。我知道这不是什么正经八百的学术用语,但我就是想看看我的老师会怎么反应。
结果,让我惊讶的是,我的老师并没有生气,而是微微一笑,说:“哦,你提到的‘跳D’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上的创造性使用,比如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些古老英语词汇也是类似的。”
这个小插曲让我意识到了语言游戏背后的深刻意义。虽然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往往倾向于遵循严格的规则和规范,但当我们尝试将这些规则稍作变通,或者加入一些非正式元素的时候,也许能够开启全新的沟通之门。
从此以后,每当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任何形式的小插曲,我都会想到那个关于“跳D”的小故事,那个时候,一脚踏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创意与自由的地方。而且,有趣的是,那位曾经被我“跳D”惹恼过的英语老师,在后来的课程中竟然开始主动地引入更多俚语和网络用语,以此来吸引年轻学生,并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
就这样,从一个简单的小恶作剧开始,一场关于如何更好地融合传统与现代、规范与创造性的探索展开。这对于提升我们的语言能力,无疑是一个既有趣又宝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