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缓称王之策犹如棋高一层决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幅幅人物故事
蒙古人从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天下。元朝建立后,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把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高高在上,汉人、南人饱受剥削和压迫。
元末,汉人、南人奋起反抗,红巾军大起义波及全国。在起义军首领纷纷称王称霸时,朱元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采用“缓称王”的策略,使北方红巾军成为自己的屏障;然后采取“先西后东”的策略先后歼灭陈友琼和张士诚。
最后挥师北伐中原,驱除鞑虏。朱元璋治军严整,用兵如神。评价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是朱元璋耳。”农民起义成败启示录:汉人南人的饱受压迫奋起反抗早在汉朝建立之初,就有儒士陆贾向刘邦阐明了“居马上得之但不可以‘马上治之’”的逆取顺守之道。此后历国之君皆遵循此道以图天下长治久安。
到了元代,却出现了一种狂妄自大的统治风格,他们在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天下。忽必烈虽然没有显著表现出种族主义者的迹象,但他晚年逐渐疏远曾经帮助他统一全国的汉文儒士和官僚,而他的继任者们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等,即蒙古人才华满门;二等色目人才智慧过剩;三等汉人才勇敢非凡;四等南才又聪明又勤劳。
这种刻意制造的人为矛盾,不仅造成地位低下的汉人的失望,更激发他们对抗政府的强烈愿望。在面临着严重社会问题与经济困难时期,一些失去土地的小规模农民揭竿而起,他们多数来自于被压迫的地主阶级。这场由小规模农民领导的大型农民战争,最终演变成了对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一次巨大的挑战,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但最终,这场革命并未成功,它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关于力量平衡、政治斗争以及社会变革过程中的深刻教训。而朱元璋,那个当时看似普通的小明王,在这场混乱中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意志,最终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帝国——明朝,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一页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