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之缓称王妙策乃是一盘高明棋局也
自古以来,汉人南人饱受压迫奋起反抗。早在汉朝建立之初,儒士陆贾就向汉高祖刘邦阐明了“居马上得之”但不可以“马上治之”的逆取顺守之道,此后历国之君皆遵循此道以图天下长治久安。
到了元代,狂妄自大的蒙古统治者不接受汉人的治国理念,他们在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天下。忽必烈在灭南宋统一全国后,继续穷兵黩武,频频对日本、占城、安南、缅甸和爪哇发动战争,结果无不以失败告终。虽然忽必烈本人没有种族主义者的迹象,但他晚年逐渐疏远在元朝建立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汉人儒士和官僚,他的后继者变本加厉,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等人: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包括西夏、回回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三等 人是汉 人;四 等 人 是 南 人(指长江以南的汉 人 和 西 南 地区少数民族)。这种政策制造了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使地位低下的汉民和南民饱受压迫和剥削。
至正年间,加重税收、滥发纸币及污吏骄横跋扈加剧社会矛盾,小规模农民揭竿而起遍及全国,而起义者多为漢裔與南裔。在面对人民反抗时,只有武力镇压成为蒙古统治者的唯一手段。而这时,一位名叫朱元璋的人物提出了一个战略思想:“高筑墙、高积粮、高备师,以待敌疲。”这个策略被他视为既能保护自己,又能避免树大招风,同时给予自己时间与力量去处理东方与西方的问题。
朱升提出“高筑墙、高积粮、高备师,以待敌疲”的建议,在当时实属富有远见。他明白,要想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先确保生存基础,这样才能有一席之地。在他的领导下,这个计划得到了实施,并且很快产生了效果。当红巾军首领韩林儿与刘福通开始崛起并威胁到整个国家的时候,他们成了朱元璋最强大的屏障。这使得他能够专注于其他问题,如如何平息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叛乱。
通过这样的战略布局,不仅帮助朱元璋巩固了自己的位置,还为将来的北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成功驱除了鞑虏,从而结束了一百多年的外来侵略统治,为中国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篇章。评价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一右者,其次则是朱元璋耳。”因此,“缓称王”的策略成为了史学家们赞誉的一大奇迹,它展现了一个深思熟虑又冷静果敢的人类智慧,是一种难以复制的地球政治智慧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