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之缓称王妙策犹如棋高一层天下英雄尽为其用起事江湖草船借箭一举成功民心归附平定三方再立足于南京以
蒙古人从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天下。元朝建立后,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把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高高在上,汉人、南人饱受剥削和压迫。元末,大起义波及全国。在起义军首领纷纷称王称霸时,朱元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采用“缓称王”的策略,使北方红巾军成为自己的屏障;然后采取“先西后东”的策略先后歼灭陈友琼和张士诚。
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当时是富有远见的战略思想,“缓称王”的建议被朱元璋采纳,对他势力的生存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他没有独树一帜,与韩林儿、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形成对峙,这样避免了树大招风,被四面受敌。而由于有北方红巾军对元军进行阻挡,他才有时间和力量对付东、西两面的张士诚和陈友谅。
农民起义成败启示录:汉人南人饱受压迫奋起反抗 早在汉朝建立之初,就有人提出了不可以“马上治之”的逆取顺守之道。但到了元代,由于狂妄自大的蒙古统治者,他们不接受汉人的治国理念,在马背上得天下,又企图在马背上治天下。
忽必烈晚年逐渐疏远在元朝建立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汉人儒士和官僚,他的后继者变本加厉,将全国人民划分为四等,其中最低的是长江以南的人口——即被贬至第四等级的人们。这导致地位低下的汉人们饱受压迫和剥削,加重税收、私铸钱币以及滥权行为使得失去土地的人们流离失所,最终爆发了规模巨大的农民运动。
小规模的农民遍及全国,而这次农民运动多是由汉人们主导。这场历史性的斗争,不仅考验着这些普通百姓,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君主如何运筹帷幄,用智慧与勇气指引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那些试图通过种族主义来维持政权的人,其结果往往只是一场灾难。而那些懂得尊重不同文化底蕴,并致力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人,则能赢得时代赐予他们的一切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