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缓称王之策犹如棋局中的高明着法稳步推进引人注目
蒙古人从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天下。元朝建立后,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把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高高在上,汉人、南人饱受剥削和压迫。
元末,汉人、南人奋起反抗,大起义波及全国。在起义军首领纷纷称王称霸时,朱元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采用“缓称王”的策略,使北方红巾军成为自己的屏障;然后采取“先西后东”的策略先后歼灭陈友琼和张士诚。
最后挥师北伐中原,将鞑虏驱除。朱元璋治军严整,用兵如神。评价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是朱元璋耳。”农民起义成败启示录:汉人南人的饱受压迫奋起反抗早在汉朝建立之初,就有儒士陆贾向刘邦阐明了“居马上得之但不可以‘马上治之’”,历国之君皆遵循此道以图天下长治久安。
到了元代,却忽必烈本身没有种族主义者的迹象,但他晚年逐渐疏远在建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汉儒官僚,他的后继者变本加厉,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二等色目、三等汉、四等南。这造成了严重的人为制造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使地位低下的汉与南人口袋流离失所而揭竿而起,小规模农民遍及全国,而多是由被剥夺土地的农民组成。
面对人民的大量反抗,只有武力解决问题,这导致了更多混乱,最终导致的是社会经济危机加剧,更激化了民族关系与阶级斗争。此时,在这样的背景下,“缓称王”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它避免了一场可能会使其势力覆灭的大战,同时也给予自己足够时间来组织力量并最终取得胜利,从而确保了其政权生存发展,为历史上的其他政治人物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心理素质训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