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历史故事网
首页 > 世界历史故事 > 为何历代科举首都录取名额偏高探究官二代受宠之谜中国著名人物介绍ppt中揭秘答案

为何历代科举首都录取名额偏高探究官二代受宠之谜中国著名人物介绍ppt中揭秘答案

在古代中国,首都的科举录取名额长期高居不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科举制度的终结。首先,这是因为首都是朝廷勋贵所在地,高录取名额实际上是在照顾“官二代”,这是一种制度性的不公平。此外,首都集中了优秀的教育资源;同时,京城的文化圈子也方便考生了解考试动态。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2012年4月1日第AA29版,由沈彬撰写,原题为《科举时代的“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近日,“异地高考”改革正迈入快车道。一方面,这是为了解决城市新移民子女升学困难;另一方面,“异地高考”还关乎着高中招生公平问题。一些来自大省如江苏、山东等地的考生,对于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以及教育资源较少的边疆地区低分录取,一直持有疑问。

这种问题并非突然出现,而是从中国作为幅员辽阔、发展不均衡的大国开始,就存在“异地高考”、“高考移民”的问题。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开始,以考试选拔人才,并与户籍、录取名额地域分配及歧视联系在一起。

我们将从国家级考试与地方考试、区域公平与招生公平两个维度来分析古代科举中的录取名额分配。在唐代,国家级考试对所有地区开放,但地方州府按照大小规模选拔人材,不过长安(今北京)的选才数量远超其他地区,每次可达数十人甚至百余人。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长安能拥有如此多的人才?

宋代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在那时,从地方学校通过一定条件被允许参加国家级考试,即所谓解额制。在嘉祐五年(1060年),开封府解额266人,而陕西只有123人广东仅84人。而国子监108人的解额并不包括在内,使得国子监加上开封府的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占据半壁江山,无怪乎司马光会称:“盖由每次科场及第进士,大率皆是国子监、开封府解送之人。”

到了清朝顺天府(北京)的举人名额同样保持着全国最高水平,如同治元年(1862年)顺天府有185人的名额,而浙江仅152人广东省则为102人。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科举制度结束。

总结来说,上述情况表明,在历史上的许多时候,都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首都获得更多优惠,比如更多的选拔机会,这可能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和不公正的问题。此外,还需要考虑的是,当时各个省份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间对于这些机会差距的情感反应和应对策略。

标签:

猜你喜欢

世界历史故事 你知道吗这10...
在这个充满未知和神秘的世界里,有着无数的事实和真相等待着我们的发现。这些冷知识,如同幽灵般悄然出现,引人深思,让人毛骨悚然。它们不仅能够颠覆我们的常识,还...
世界历史故事 夏日祭青春王追...
在那漫长而又短暂的青春岁月里,有一处地方,无论是哪个季节,总能让人心情舒畅,那就是学校。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当阳光如火一般炙烤着大地,人们寻找解暑之法,而...
世界历史故事 沈束被囚十八年...
沈束遭监禁十八年,明朝覆灭之谜亦含冤。明代言官制度虽设有规制,却常被皇帝用廷杖或长期监禁来压制。嘉靖帝时期尤为严厉,一次犯颜直谏的言官竟被打死十七人,罢官...
世界历史故事 元朝辽阔皇帝的...
在现代的眼光下,皇帝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更是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的职业。然而,这份职业的门槛高得惊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这份工作,而更多的人...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