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争议的野史包青天铡刑无情尚方宝剑何在包公戏为何扭曲宋朝司法真相
作为一种在宋代文明湮灭之后才兴起的民间曲艺,“包公戏”的故事几乎都是草野文人编造出来的,他们在舞台上重建的宋朝司法情景,完全不符合宋代的司法制度。如果以为“包公戏”展现的就是宋代的司法过程,那就要闹出“错把冯京当马凉”的笑话了。现在我们有必要来澄清被“包公戏”遮蔽的宋朝司法传统。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吴钩,原题:被“包公戏”扭曲的宋朝司法制度
包拯是宋朝人,但宋代的戏曲并没有什么“包公戲”。 “包公戲”是在元朝兴起的,至晚清时终于蔚为大观。数百年间,包公审案的故事被编入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清京剧,以及众多地方戏中;近代以来, 包 公案还被多次改编成影视剧。无数中国人都通过“package drama"了解古代 的 司 法 制 度 与 司 法 文 化 ; 一些 学 者 也 以 “package drama" 为 样 本 , 煞 有 介 事 地 分 析 传 统 的 “ 人 治 司 法 模 式”, 反思 “ 中国 传 统 司 法 迟迟 不 能 走 向 近 代 化 的 重 要 原 因”。
然而,这种在舞台上的重建与历史实际相悖,不仅误导了人们对古老时代法律体系理解,更使得一些学者基于这种误解,对中国传统的人治模式进行过度分析和批判。
【尚方宝剑三口铡刀丹书铁券··】
就如《封神榜》中的各路神仙登场必亮出法宝,“package drama"中的 包 青 天 也 携 带 着 宫 帝 御 赐 的 各 类 道 具 元 杂 剧 中 尚 只 有 “势剑金牌”,到了明清传奇中,则出现了权力道具:“(Song Huang)赐我金剑一把,铜铡两口锈木一个金狮子印一颗,一十二第御棍……赐我黄木枷梢黄木杖,要断皇亲国戚臣;黑木枷梢黑木杖专断人间事不平;槐木枷梢槐木杖,要打三司并九卿;桃木枷梢桃木杖日断阳间夜断阴。”
这里的心灵广大的法宝,比如所谓尚方宝剑,是权力的象征,而这些道具也常常用于表演以增强吸引力。在民间故事中,由于缺乏法律知识,这些道具往往随意使用,以达到目的,即便它们根本不存在于那个时代。
有意思的是,在这些故事里,有时候罪犯也拥有类似的防护,如根据元杂剧《Package Drama智斩鲁斋郎》的改编版本,都讲述世家大户鲁斋郎自恃有祖传丹书铁券护身,无恶不作无法无天。这场好戏来了:具有最高杀伤力的尚方宝剑破得了具有最高防护力的丹书铁券吗?从这部作品看,它好像破不了。所以最后,只能采取非常手段,将呈报文书上的名字从 "Ru Zai Lang" 改为 "Yu Qi Jie"骗得皇帝核准死刑,再改回 Ru Zai Lang 才将这个大恶霸押上刑场处决。
于是,本应以法律为准绳分出黑白是非的情节,被演变成了谁拥有的权力道具更厉害谁就胜出的权力对决,就像周星驰电影 《The Nine-tailed Fox Judge》 所展示的一样:一方祭出御赐黄马褂护身,一方祭出可破黄马褂之品。一方面再点破这尚方宝剑乃假冒伪劣产品。这也证实了一些批评者的指控对于过去的人治系统评价。
然而,这样的富含乐趣且充满悬念的情节决不会真正发生在那位名叫李唐官员即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律师时。他并不可能手持尚方宝剣——因为他的时代没有向高级官员授予此类武器或特权,而且他必须确保所有行为均合乎法律规定,他不能简单地以个人判断执行死刑。此外,他所使用的大型镰刀更是民间文学家的想象而已,从未见其列入行刑工具之内,也许是在蒙古人的用途铲草后的镰刀启发下,让后来的作家们构想出了给他配备一副铜镊的情节。而这样的错误继续延续到现代影视作品中,使许多观众认为这是正确反映历史真相的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