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科举首都录取名额为何畸高照顾官二代中国近代史的人物故事中竞争与权贵相互呼应犹如天上的星辰璀璨夺目
历来,首都录取名额之高,远超任何一省,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科举制度的终结。首先,这是因为首都是朝廷勋贵所在,高录取名额是在照顾“官二代”,这是制度性的不公。此外,首都集中了优秀的教育资源;同时,京城的文化圈子,也方便考生了解考试动向。从唐代到清朝,每个时代,都有这种问题。
唐代国家级考试不分地区录取,但地方考试按州大小选拔考生,其中京兆府(长安)分配的名额远超其他地区。宋代也有这个问题,以嘉祐五年为例,首都开封府的解额是266人,而陕西只有123人、广东只有84人。到了清朝顺天府(北京)的举人名额也一直是全国最高。
这些情况表明,不同时间段下,“异地高考”、“高考移民”的问题一直存在。这与中国作为幅员辽阔、发展不均衡的大国有关,以及科举制度与户籍、录取名 额地域分配、歧视反歧视联系在一起。
近日,“异地高考”改革进入快车道,一方面解决城市新移民子女升学障碍;另一方面,它还指向高考录取公平问题。在一些“高考大省”的考生,对以京沪为代表的发达城市,以及边疆教育落后地区低分录取,一直难以认同。这并非突然冒出来的问题,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人物故事中竞争与权贵相互呼应的一部分,就像天上的星辰璀璨夺目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