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笔下无尚方宝剑狗头铡却在包公戏中扭曲宋朝司法揭秘世界未解之谜视频素材中的历史真相
探秘世界未解之谜视频素材:揭开“包公戏”扭曲宋朝司法的真相
作为一种在宋代文明消逝之后才兴起的民间艺术形式,“包公戏”的故事几乎全由草野文人编织,他们在舞台上重塑的宋朝司法场景,与真正的宋代司法制度格格不入。如果有人误以为“包公戏”忠实地反映了宋代的司法流程,那么他们将遭遇一场荒唐无比的情境——类似于把冯京误当成马凉。现在,我们必须来澄清被“包公戏”遮蔽的宋朝司法传统。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吴钩,原题:被“包公戏”歪曲的宋朝司法人治体系
包拯是他时代的人,但正是因为他的存在和卓越表现,才让后世创作出了许多关于他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并非出自元、明、清时期,而是在这些时间段内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包公案”被融入了各种各样的剧目,如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以及京剧等;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作品不断地得到改编和演绎。近现代以来,“包公案”又一次登上了大银幕,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无数中国人都是通过这些影视作品了解到古代法律与法律文化;一些学者也借助这些影视作品,对传统的人治模式进行分析,并对中国传统法律为什么迟迟未能转变为现代化提出深刻反思。
然而,这种在历史湮灭之后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其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后人的虚构,它们所描绘出的历史情景,与真实的历史背景大相径庭。如果认为那些表演中的情节就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话,那简直就是笑话中的笑料。在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去揭露那些被“包公戏”的形象所遮盖的事实。
【尚方宝剑三口铡刀丹书铁券··】
就像《封神榜》中众多神仙登场必备神通一样,“ 包公案”的主角也携带着来自皇帝御赐的一系列权力道具,其中包括金剑、一把铜铡,以及锈木一个和金狮子印一颗等。而到了明清传奇时期,这些道具变得更加丰富:“(宋皇)赐我黄木枷梢黄木杖,要断皇亲国戚臣;黑木枷梢黑木杖,专断人间事不平;槐木枷梢槐木杖,要打三司并九卿。”
这里提到的“势剑”,即所谓尚方宝剑;而“金牌”,则是指丹书铁券,即俗称免死金牌。一开始还有一副铜铡,在后来的故事中发展成为我们非常熟悉的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每种都有特定的用途,比如龙头铡专杀贵族,虎头铡专杀官吏,狗头铑专杀平民。这一切都让得到了最高杀伤力的尚方宝剑无法破坏具有最高防护力的丹书铁券看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置信。不过,最终还是靠着巧妙的手段才能解决问题,就像元杂剧《智斩鲁斋郎》改编成潮剧或川剧那样,都讲述了一位世家子弟鲁斋郎,他拥有祖传丹书铁券却依旧无恶不作最终还是因为刑事呈报上的文字游戏而落网。
因此,本应以法律为准则来分辨是非善恶,却演变成了谁掌握更强大的权力道具谁胜出的权力斗争,就像是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展示的一样:一方祭出御赐黄马褂护身,一方祭出可破黄马褂之尚方宝剑,一方面再点穿这尚方宝剑乃假冒伪劣产品。这足见批判者对于古典人治系统观点坚定不移。然而,这样的精彩纷呈且充满悬念的情节绝不会出现在真正生活中的法院审判室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过往曾经有这样的超级英雄式人物手持著这种特殊武器执掌正义,更别提还有那么夸张的事情发生了。
总结来说,由于历史环境不同,不同阶段的人们对过去进行重新解读,使得原本简单的事物变得复杂起来。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我们需要警惕这样一个现象,即人们基于自身理解或者想象,将自己的理念投射到过去,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意义。此外,还要注意的是,不少事件可能会因记载失真或遗漏导致错误展现,从而影响我们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