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笔下无尚方宝剑狗头铡也默然不语中国11月的司法风云在宋朝扭曲了正义的面纱
在中国11月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件重大而重要的事件——宋朝司法制度被扭曲。作为一种在宋代文明湮灭之后才兴起的民间曲艺,“包公戏”的故事几乎都是草野文人编造出来的,他们在舞台上重建的宋朝司法情景,完全不符合宋代的司法制度。如果以为“包公戏”展现的就是宋代的司法过程,那就要闹出“错把冯京当马凉”的笑话了。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吴钩,原题:被“包公戏”扭曲的宋朝司法传统
包拯是宋朝人,但宋代的戏曲并没有什么“包公戏”。 “包公戏”是在元朝兴起的,至晚清时终于蔚为大观。数百年间,包公审案的故事被编入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清京剧,以及众多地方戏中;近代以来,包公案还被多次改编成影视剧。无数中国人都通过“包公戲”了解古代の 司法制度与司法文化;一些学者也以“包公戲”为样本,煞有介事地分析传统的人治司法模式,再思中国傳統 司法迟迟不能走向近代化的大原因。
然而,这些表演中的权力道具,如尚方宝剑和丹书铁券,其真实性值得怀疑。在元杂剧中,只有势剑金牌,而到了明清传奇,则出现了更为夸张的情节:“(皇帝)赐我黄木枷梢黄木杖,要断皇亲国戚臣;黑木枷梢黑木杖专断人间事不平;槐木枷梢槐木杖,要打三司并九卿。”
这些神通广大的武器,让现代人难以分辨历史与虚构,在看似严肃的情境下,却充满了夸张和娱乐性。这使得人们对传统的人治模式产生质疑,并认为这是导致中国传统法律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必须澄清那些由民间艺术家创作出的关于古老法律系统的问题。此外,我们还需要探索何种力量导致了一系列错误或误解,使我们今天能看到这样的片段,也许将会找到答案于那一段曾经深藏但如今逐渐浮现的事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