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如何玩孝庄包青天的尚方宝剑狗头铡在包公戏中扭曲了宋朝司法的脸庞
在宋代文明的光辉下,草野文人编织了“包公戏”,这是一种在宋朝之后才兴起的民间曲艺。他们将舞台上的宋朝司法情景重建,但这些故事与真实的宋代司法制度大相径庭。如果人们以为“包公戏”能准确反映宋代司法,那就像误将冯京当马凉一样荒谬。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吴钩,原题:被“包公戏”扭曲的宋朝司法制度
包拯是历史上的人物,但他并没有成为一种特定的戏曲类型。“包公戏”是在元朝时期流行起来,并在清朝时达到鼎盛。多少年来,“包公审案”的故事融入了各种剧种、小说和影视作品;现代学者也以“包公戏”为例探讨传统中国人的治理方式和法律文化。
然而,这些民间故事与真实历史相去甚远,它们塑造了一幅错误的关于古代中国法律体系和文化的画面。现在,我们需要澄清那些被误导的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
【尚方宝剑三口铡刀丹书铁券··】
正如《封神演义》中的神仙们必备神器,“包公案”的主角也携带着代表最高权力的道具——御赐武器,如金剑、铜铡、锈木枷梢等。在元杂剧中,只有金剑和金牌,而到了明清传奇中,便出现了更多权力象征,如黄木枷梢黑木杖等,用以断绝皇亲国戚或打压官吏。
这些道具包括尚方宝剑(即势剑)、丹书铁券(即免死金牌)以及后来的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每种都有其特殊用途。凭借这些神通广大的工具,包青天成为了最强大的审判者,无论遇到佛还是鬼,都能一招制服。他所要对付的是罪犯,有时候他们也有类似的保护符,如祖传之物不屈不挠无恶不作的大侠鲁斋郎。
但问题来了,如果两方都拥有如此高级别的保护符谁胜谁负呢?从戲劇看來好像無法破壞对方,所以最後只好通過詆譏手段,在呈报書上將"魯齋郎"寫為"魚齊及"欺騙皇帝核准死刑,再改回原本名字才能逮捕這個惡霸處決。而不是依照法律進行正確分辨,是權力對決誰強誰弱,這與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的场景十分相似,一方祭出黄马褂护身另一方则祭出可以破坏黄马褂的尚方宝剑。一方面点破此尚方宝剑乃假冒产品。这也证实批评传统人物对于「人治」司法模式指控是合理而言。但这种充满戲劇性的權力對決情節絕非可能發生於宋朝時期 司法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