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手中并无尚方宝剑只有铡刀他在戏剧中被扭曲成宋朝司法的象征而一夫多妻制度中的男子却不会对这事感到醋
在宋代文明的光辉下,草野文人创作了“包公戏”,这是一种民间曲艺,它几乎完全是编造出来的。这些文人们在舞台上重塑的宋朝司法场景,与实际的宋代司法制度大相径庭。如果我们认为“包公戏”展示的是宋朝司法过程,那就像将冯京误当成马凉一样荒唐。现在,我们必须揭开被“包公戏”遮蔽的真实宋朝司法传统。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吴钩,原题:一夫多妻不会吃醋吗?——被“包公戏”扭曲的宋朝司法制度
包拯生活在宋朝,但那个时代并没有什么叫做“包公戏”。这种剧目是在元朝才兴起,直到清代晚期才变得广为流传。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包公审案”的故事融入了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以及京剧和地方戏中;近现代,又被改编成了许多影视作品。通过这些演绎,“很多中国人对古代法律与法律文化有所了解;一些学者也以‘包公戏’为例,对传统的人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反思中国为什么迟迟未能走向现代化”。
然而,这些民间曲艺中的故事几乎都是虚构出来的,他们用这样的情节来描绘一个不符合历史的事实的情景。如果我们以为这些表演代表了真正的历史,那就很好笑了。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澄清那些被误导的情况。
【尚方宝剑三口铡刀丹书铁券··】
正如《封神榜》中各路神仙登场时必备自己的武器,“包青天”的故事里也有他的权力道具——皇帝赐予的一系列象征最高权力的物品,如金剑,一十二第御棍等。在不同的年代,这些物品发生变化。“(宋皇)赐我黄木枷梢黄木杖,要断皇亲国戚臣;黑木枷梢黑木杖,专断人间事不平;槐木枷梢槐木杖,要打三司并九卿。”这里提到的势剑就是那著名尚方宝剑,而金牌则是丹书铁券,也称免死金牌。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刑具演变成了今天大家熟悉的大龙头铡、大虎头铡和大狗头铡,每种都有特定的杀害对象,如贵族、官吏或平民。这些建立在如此强大的力量之上的传奇,让人们相信,只要手持这样的工具,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即使遇见佛陀或鬼魂也不再是难题。
令人感兴趣的是,有时候罪犯也会拥有类似的保护符,比如根据元杂剧改编而来的潮剧《破铁卷》,讲述了一位世家子弟鲁斋郎,他因为祖传丹书铁券而无恶不作。但最终,在刑事呈报上巧妙地将他写成鱼齐即,然后再次更正为鲁斋郎,最终把这个恶霸押上了刑场处决。这段情节显示出虽然掌握法律应该分清善恶,但现实中却变成了谁拥有更厉害的手段谁就胜出的权力斗争,就像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那样:“一方祭出御赐黄马褂护身,一方祭出可破黄马褂的尚方宝剑。”
但这样富有戲劇性的權力對決從來都不可能發生於宋朝時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過昔日曾經存在一個將專殺貴族與官吏與平民用的銅鉞放在行刑人員手中的制度。此外,這種假想中的三口銅鉞從未見於歷史記錄中,並且很可能源自蒙古人的使用習慣,而後又由民間小說家們創作進入戲劇元素之中,以此來給予「智慧」和「正義」的形象給人物這樣一個傳奇角色。而實際上,這些權威性物品並非真的存在於當時社會中,它們更多的是現代觀眾心靈的一種幻想,是對傳統法院審判方式的一種批評,用以指控中國傳統法院長久不能走向現代化重要原因之一。而現在,我們需要去探索那些被誤導的情況,以及我們如何才能確保真實歷史得到保護,不受這樣戲劇化描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