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凉山彝族火把节必须知道的历史知识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深远历史中,彝族以其对火的崇拜而闻名,他们居住在西南四川的大凉山地区,这片土地蕴含着悠久的传统和古老的文化。彝族人数达150多万,分布在6万余平方公里广阔的地理范围内。他们从未忘记祖先留下的最为原始、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其中火把节便是这一民族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庆典。
然而,不论是如何演变成今日我们所见到的盛大祭祀活动,其最初仅是一种驱虫辟邪、祈愿丰收的手段。在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长期进程中,这种习俗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所知的民间文化体育活动。自汉唐时期起,便有了近千年历史,关于火把节诸多传说与记载,为此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
其中一种流行于各地的故事讲述,在遥远古代,有一位神勇之士俄体拉巴,与天上的强力英雄思惹阿比进行摔跤比赛。在这场激烈较量后,俄体拉巴不仅战胜了天神,还成功驱除了害虫,让人们得以享受安宁生活。而另一种版本则描述了一位名叫恩梯古兹的人间使者被杀后,被上天放出的害虫再次降临人间,俄体拉巴通过点燃火把来除去这些害虫,以保护人民免受侵扰。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无论地域差异,都会举行这个庄严而热闹的大型祭祀仪式。当夜幕低垂,将近两百里外的人们汇聚至高原平坝——日都迪散(今称火把场),共同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这三天狂欢之际,每个家庭都忙碌起来:姑娘们赶制新衣裙,而男孩们则驯化马匹或展示摔跤技艺;孩子们追逐野鸡寻找食物,而壮硕公牛则获得特别待遇。
按照传统习俗,一直持续到第三天结束。在第一晚,小伙子们前往河边宰杀猪羊分肉,而妇女则忙于煮荞麦馍和磨面粉准备接下来的两日用餐。此外,每家还要杀一只鸡并观察其舌头、胆囊和股骨,以预测未来的一年的吉凶,并将鸡肉作为供品向祖先致敬,以求家族幸福与牲畜繁荣。
第二天天亮时,大批村民穿着盛装,从周围乡镇涌入青山环抱的地方参与各种竞技活动,如斗牛、斗羊、摔跤等,以及歌唱比赛选美赛事等。第三晚继续前一晚未完成的事务,当太阳染红了天际,那些获胜者带着雄鸡回到家园,与其他家庭共度一个充满欢乐与希望的人生圆满结局之夜。这段经历既展现出原始情趣,也充满乡土气息,是彝族人的“狂欢节”、“情人节”。
明代文人杨升庵曾赞叹过这一壮丽景象,他诗句中的“云披红日恰含山,烈炬参差竟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成了千古佳话。而对于这种庆祝方式,彝族有这样的话语:“苦什(过年)是嘴巴的节日,“都则”(火把节)是眼睛看得见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