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采洪皓的学子之光
洪皓(1088~1155),字光弼,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台州宁海主簿,秀州录事参军。宋代词人。
洪皓生平
洪皓乐平市洪岩镇岩前村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高宗建炎三年(1129),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被留,绍兴十三年(1143)始归。迁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寻因忤秦桧,出知饶州。十七年,责授濠州团练副使,英州安置。二十五年,主管台州崇道观,卒谥忠宣。有文集五十卷等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鄱阳集》四卷另有《松漠纪闻》二卷行世事见《盘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宋史》卷三七三有传。
曾任宁海主簿、秀州司录。在南宋建炎三年五月上书谏阻高宗迁都至建康,被擢升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在金15年后于绍兴十三年归来。在金期间威武不屈,被称为“宋之苏武”。后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并封魏国忠宣公。
在燕京,他见到了昔日好友宇文虚中,并劝他留在金朝当官,但最终坚辞不就。他请求允许他到临近宋的真定、大名等地“自养”,以便寻机逃回宋朝,但未果,最终因为拒绝了多次提升而被流放到遥远的冷山。
在冷山,他通过教授完颜希尹家族八个儿子的读书,将汉文化向北传播。他写下大量诗词,其中很多散逸,只剩下数十首保存下来,如今仍旧深受赞赏。他还善于琴奕能别三代彝器,对书画亦通晓,与女真人结下深厚友情。
对金国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礼仪制度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但他的著作多数散失,只有一些残稿流传下来,如《松漠纪闻》、《鄱阳集》等。这份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他对于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与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让他的精神和智慧得以跨越时空,一再激励后人的追求和探索。